有正必有反;这是人类集体默认的事实,或者逻辑的根本。
在现代科学界,研究、捕捉反物质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反物质理论从提出到应用,不过百年时光;但是华夏文明关于“阴阳”的概念和运用,却有着五千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华夏文明对于“正反”应用的隐晦的、谨慎的态度,在古籍中处处皆是,那仅仅是无病呻吟?“正反”的运用在于无形,因为“反”向的东西,如果最终呈现时,能量是巨大的,破坏也是不堪承受的。就像原子弹,威慑是无形的,破坏是惨无人道的。
“粒子加速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科学家在捕捉或者逼迫反物质形态出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科学实验表明,要创造出一个反质子,要用到100万个质子,以及消耗2600万倍最终存储于反质子中的能量,才能获得一个反质子。在有了“反质子”、“反电子(正电子)”,人类成功创造出“反氢原子”、“反氦4”,等等。这都是近30年的科学实验的成果,真正的无中生有。
反物质的应用,我们其实并不关心,科学本身也离我们太过遥远,就像星空一般,只能向往而不可进入。仔细想想,人是不是很可悲?是谁将我们约束在地球上?是谁又将我们的灵魂束缚在我们这副肉身?如果有“正”,为何不能“反向而行”,去获取我们没有得到的东西?
现在我们知道了,反着来,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逆天的是,似乎只有特斯拉、马斯克这样的怪胎。反着来、逆着走、无中生有,这似乎是神仙们干的事啊!
然而,我们正在享受“反物质”的科技便利,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造影术”,学术名称叫“正子断层造影技术”。它的原理就是利用能够产生正电子的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正电子,然后人体中的葡萄糖等物质结合,在发生湮灭时就会释放出伽马射线,从而被检测到。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很清楚,电子的属性是负的,所以正电子就是负电子的反物质。
这也是最近陪着老父亲去医院检查时,所获得的新的知识。这种新的知识,在结合了这些年所做咨询工作,对华夏文明中“矛盾统一”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现即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湮灭”,负电子和正电子如果相遇,就会湮灭;湮灭并不是消失,而是转化为能量。这就是爱因斯坦著名方程式“E=mc2”所表达的,能量和质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然而,在什么情况下转化,科学家们在研究,我们华夏老祖宗只是拈花微笑!
心能发现和运用,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这就是《易》的世界。世界并不复杂,只是在各位看官心中的需求。我想说,科学是一门职业,它在给地球无限增长的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就业机会,它解决不了人心的问题。当下世界日渐显化的悲哀,科技也只能哀叹。人类如何自救,真的需要人工智能来帮助吗?那有可能真会是“农夫与蛇”的故事啊!
不要感慨,最后回到正题。“正”与“反”的相遇,会发生湮灭,会有巨大的能量释放,做过咨询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而然能量是无差别释放的,这时候,就需要“正向”的引导,使之成为有益处的创造,这才是咨询最关键的要素。谁来代表这个“正”?这里不能说,各位看官可以思考一下。
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