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呼兰河传》萧红

图片发自简书App


悲凉的穿透力——《呼兰河传》萧红


花儿开了,就像花儿睡醒了似的。……黄瓜想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想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看电影《黄金时代》的时候,就对萧红这部有名的书有所心动,拖延了许久,断断续续总算看完了。奈何自身功底尚浅,读懂的有限,可以表达出来的更是少。只觉得书中有种悲凉,属于北方的悲凉。



(一)金色的骄阳。跌宕的32年。唏嘘一阵阵。

      呼兰河传是本很安静孤独的书,有荒凉的温暖。美得透明。通篇未着孤独,它蔓延在整个天地。第1,2章,也就是前半部分,完全没有剧情的白描,冰冻的天地,路上的大坑,跳大神的歌声,盂兰节漫天的河灯。这就是令人共鸣的地方,也是穿透力的预设。

    在她眼里,这个世界是奇怪的,到处充满了不解。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有趣的。 很难想象十多年之后缠绵病榻的她在回忆并记录下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会联想到她自己的苦难。一个历尽沧桑的人居然能用这样平静的笔调来叙写她可以算得上是很幸福的童年时光而几乎不加以任何评论,不由得让人好奇在她写作时究竟心中泛起了多少涟漪。

    其实,我并不愿过多的从政治的角度理解它的意义,我只看到萧红笔下那闭塞而纯净的呼兰城,在她的童年里,我照见了自己的童年,那是一去不返的岁月。

(二)笔法清新有童趣,故事却让人悲从心起。

      我喜欢她的写法,悲凉是自己,却仍然有着淡然的处事,这些就已然能够吸引起我的注意力。黑土地上,萧红的童年。娓娓道来如一首轻缓小提琴曲。也许只有和祖父一起的日子才是温暖的时光。书后面之后的种种,可以说是时事造人,也可以讲是她不成文的理想。

        不得不说。萧红和余虹很像, 像的是她们都对待“理想主义”的态度一样 像的是即使这般痛苦了也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佛家里讲人入世后是会受尽百般苦难的,只有存善积德才能转世再为人。

    "这草房是租给一家开粉房的。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没有好鞋袜,没有好行李,一个一个的和小猪差不多,住在这房子里边是很相当的,好房子让他们一住也怕是住坏了。何况每一下雨还有蘑菇吃。"萧红的童年,前半部分是景,后半部分是人。一个乱糟糟的地方,人也愚昧不善良,除了她祖父。仿佛是生命中的阳光,一旦逝去她也看不到光明。每每一些阴郁的句子,有些突兀的出现,如果不是看了许鞍华的电影,我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比如她说一个婴儿死了,她说是小孩子,所以不算什么,文字当中有一种不动声色的锋利。

    书有情,影有意。

文图/艽艽艽艽

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人就在人间被吹打着。

                                        ——2018.8.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