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日常生活中的唯心和唯物说起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说某个人“太唯心了”。首先我们我们认为这是不好的,同时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或做法太主观,忽视了客观规律,自己心里想什么就觉得是什么。我们有这种态度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都是唯物主义立场的, 但是这两种观点的争论还是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我们现在采取了这种立场并不等同于所有人都同意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它还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其次,抛开严格的哲学讨论,从我们的常识来看,我们并没有把唯物主义当成是唯一正确的,我们经常会说“你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你的心态变了,环境就会改变”这类鼓励别人的话,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立场。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想当然地认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一方面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唯心主义的观点。这是很明显的矛盾,也说明我们对唯心唯物并没有想的那么清楚。
二、进一步说明
既然我们没想清楚,不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看另一种看起来“唯心”的观点。
1、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就是说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他曾经和朋友讨论“一朵花到底是不是存在”这个问题。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也就是说在我们看到这朵花之前,它是单一的、无所作为的,并不是不存在(从人的认知角度看,可以说它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本质是一系列电磁波等信息);而我们看到了之后它才表达、显现出来。
2、佛教讲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人的外在世界也就是所说的“境”,是由“心”产生的。外在的状况是由我们的“心”这个终端制造和编辑出来的,进一步说,“心”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
3、之前的课程一直强调一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的世界是我们自己建构出来的,不管是声音、颜色、还是气味等等,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我们自己加工出来的产品。当然我们并没有否定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们真的无法得知。我们想象每个人就是显示器,所有信息的本质就是“0和1”,但是我们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加工转化之后就成了在显示器上看到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等,而每个人的显示器有一些基本的相同(人的共性),但也有很多差异,比如分辨率等。
4、心理学的发展让人越来越重视人本身,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可以说是强调“唯心”的重要。面对有强迫症、抑郁症、精神病的个体,我们知道每个人对它的认知有很大差异,有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产生严重扭曲,所以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个时候我们还能忽视人对现实的建构吗?
5、后现代主义强调解构、建构,也就是越来越淡化共性,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人对世界的主观建构,把每个人都当成独立的个体。
6、马克斯-韦伯说人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说明人是需要意义的,意义又是个人建构、创造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看,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世界。
三、改变心态,才能改变环境
其实我认为争论唯心和唯物主义到底谁对谁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采取哪种立场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当然幸福是唯一的目的吗,也不一定)。我觉得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其实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从唯物到唯心可以看做是连续谱,我们每个人都会采取两种方式来认识世界,区别在于两者所占的比例不一样,由此带来的结果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