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民小学 邵传红
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一季落花沧桑了流年。做班主任十几年,付出无数,收获也丰。成也好,败也罢,班主任工作给了我太多的思考。驻足回首,盘点梳理我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
一、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五年前,我牵着一双双小手走进11班,迎朝阳,送日落,孩子们在成长,11班在变化。我带领孩子们一起给班级起名字——精灵家园。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精灵,我希望这里是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我想让孩子们有归属感,因为有归属感就有了安全感,所以我们一起制定班级公约;我想让孩子们有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所以我精心保存通过孩子们的努力而获取的班级荣誉;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我们的班级口号是铿锵有力的“勇争第一”,就连我们张贴在墙上的奖状,大多都是一等奖。
教室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承载希望,放飞梦想的奇妙舞台。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一个小学老师能陪伴学生的日子最长不过六年,这六年可能是一个人记忆长河中最短的一部分。但是,这六年却是一个人记忆中最真切的内容。这段时光,不需要任何颜料去涂抹,也应是最绚烂的。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这些所有的以成长为名义的内容,需要一个空间去盛放和定格。我们的教室里,没有绚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这些无声的语言,这些无声的语言沉淀给学生的是努力、向上、阳光、自信的气质。
二、塑造孩子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所谓强大的内心世界就是指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坚信成功的信心。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班里有一个叫小金的男生,他长得白净帅气。可他的字体和他帅气的外表甚是不匹配。我不止一次告诉他,要字如其人。会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是一个人一笔无形的财富。他总是敷衍我说:“老师,我努力了,没有进步。”听到这儿,我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了——他没有信心。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事儿。我曾经教过五年中学,当时学校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前四年我教的是非实验班,送了两届毕业生。一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的,另一个班是我从三年级接的。这两个班里的孩子懒散、不求上进、缺乏自信,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已经输了,没有必要再去追赶别人了,于是,随心所欲混日子。其实,这其中并不都是差生,只是过早被自己和他人定义为差生了。所以,自信在这些学生身上荡然无存。当时,我经常对他们说:“一个人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努力改变自己。逆境有时是阻碍人前进的绊脚石,换个角度想问题,它还可能是一个人成功的垫脚石。”正是我的辛苦付出和不放弃,这两个班共有两个学生考上了滑县二中,这在之前的非实验班里是前所未有的辉煌,全校的老师都对我这个刚毕业的新老师刮目相看。第五年,学校给了我一个实验班。当我一接触这群孩子时,我惊叹学生之间的差异竟这样大。实验班的孩子自信、阳光、积极进取。是什么造就了孩子们不同的心态?——优越感加自信心。实验班的孩子内心认定自己非常棒,所以才被分到好班。孩子们的自信加上我的努力,这个班在全乡升级考试排名中,我教的语文和历史均是全乡第一名。我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讲给小金听,告诉他,上天会眷顾每一个勤奋的孩子,汗水才能折射出成功的光芒。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字已经可以和他的外表相提并论了。为此,他妈妈给我打了一个17分钟的电话表示感谢。
如今,通过小金观全班,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在少数。针对这种情况,我着力培养孩子们的信心。每天下午上课前我们有一个“三分钟看我的”,在这三分钟里,学生可以自由上台发表演说,或讲故事,或背课文,或展示书写。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还培养了孩子们的信心。四年级第一学期临近期末,我有几次外出学习。语文还有两课没有上完,我就把上语文课的任务交给了两个学生负责,并告诉她俩,讲课前要备课,备什么,怎么备,上课注意事项等。回来后,他俩告诉我:“老师,我们不但把课文讲完了,学习巩固的答案也对了,是班里其他同学非要对的。”经过我的检查,任务完成得有模有样,实在令我欣喜。当时,由于时间紧迫,对于学生讲过的课,我没有补充一点儿。就是这个我无意间的做法,却让学生倍感激动。负责讲课的那两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还以为,你回来后会把课文重新讲一遍,你没有讲,说明我俩讲得还不错。”我说:“那当然,你俩都可以当小老师了,以后我再出去学习,终于不担心语文课的安排了。”听了我的话,她俩相视一笑,满脸的自信和骄傲。
三、 陪学生看一道最美的风景
现在读书已是全球人都在做的事。作为一个班级的“最高长官”,我当然不会错过陪孩子们一起看这道最美的风景。
每一个新学期第一天,我都号召学生捐书组建图书角。我们由一开始每人带两本书,到现在三分之一的学生带五到十本书。我们的书架也由“妙龄之躯”变成了现在的“雍容丰满”之体,上面的书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是我们班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除了书架上的书外,一个学期我们要共读两本书。从三年级开始,曹文轩丛书每学期两本,我们读了三年。第一次确定共读书时,我查找资料,寻找适合小学生读的书籍。当我第一眼看到曹文轩的《草房子》这本书时,我便被书中纯朴的文字,纯美的意境,纯真的人性所吸引。这本书,我是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给学生读完的。如我所料,学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中的桑桑。从此,他们被一个个同龄的主人公感染,曹文轩的作品伴随孩子们长高,长大。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们开展读书交流,就某一个章节,各抒己见。一本书读完,每人写一篇全册性读书笔记,我负责收集整理,装订存放。六年级毕业时,这是我送给他们的特殊礼物,这个礼物浸润着他们成长的足迹。
每逢放假,孩子们自然会松懈,懒于动笔。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孩子们坚持读书,我告诉他们,只读书,不写读书笔记。但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批注,三言两语或长篇大论都行。开学时,学生把假期里共读的一本书交给我就行了。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今年,我们是六年级了。六年级的孩子从心理上来说,更成熟了一步。所以,我们的读书计划被重新定制:在剩下的一年里,我们要读完四大名著,让孩子们走近经典,从自己的视角,初步了解人生百态。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读书能充实一个孩子的现在,更能影响他的未来。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读书的目的。
四、坚持梦想,守望成功
有一次,我看奥运新闻,说到一个曾经的奥运选手——阿赫瓦里,他在参加长跑时不幸严重受伤,经过简单的处理,他硬是一瘸一拐地走完了全程。他说: “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他这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让我为之动容。我想,谁都需要这种精神,我的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学校交给我一群孩子,不是让我看着他们成长,而是让我看守他们成长。
今年暑假,我去长垣参加了教育时报组织的暑期高端研修培训,一个年轻且出名已久的数学导师张奇华老师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11班的孩子,在我五年的辛苦付出下,由懵懂走向优秀,由优秀迈向卓越。
11班,我的第11号教室,我在用心打造她。
(一篇旧作,上一届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