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牧师带着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烟出发了。
身为战俘,并没有太多自由,他只在营房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带着面包、巧克力、人造黄油……还有他的奶酪和香烟。
别误会,这些东西不是抢的,也不是偷的,而是换来的。
这可不是我瞎编,而是经济学家 Radford 在他的论文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O.W Camp)中描绘的场景。他进过德国人的战俘营,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济现象。
交易和市场
战俘营里,大家配给都一样:面包、香烟、果酱、人造黄油……有德国人给的,有红十字会寄来的。配给不多,但他们还是会发现一些多余的东西:有人不抽烟,有人难以忍受奶酪的味道,这些对他们没有任何用。
很快就有了解决办法:交换 。不抽烟的人拿出香烟,换取一份面包;不吃奶酪的人用它换人造黄油或巧克力。
刚开始交换很随意,大家拿着东西到处跑。各人需求不同,消息流通不充分,交换的比例很不相同。就在这时,发生了文章开头的故事,随军牧师了解了不同人的需求,增加了自己的财富——知道某时某地某人需要什么,以及需要多少,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后来大家觉得这样太麻烦,就挂出来一块板子,谁要交易就在板子上写广告——
某某人要一罐果酱,出价两条巧克力
信息公开,交易多了,物品的相对价格也大致确定了。后来又发现香烟比其他东西更受欢迎——
- 所有香烟都一样
- 不会坏
- 方便携带
后来大家干脆都用香烟标价了。香烟从原来的普通商品,变成了货币。就这样,在物质匮乏的战俘营里,发展出了市场。
香烟货币
香烟作为货币有两个问题——
- 非货币用途
香烟可以换东西,也可以…抽。有些烟瘾重的人很快把烟抽完了,甚至不惜省下食物去换,很快成了穷光蛋。但市场赋予他另一种可能——用劳动换取香烟和食物。集中营里当然没有司机或者飞行员的工作,但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
帮人洗一件衣服可以得到两根烟,帮人画粉笔肖像标价 30 根,或者帮别人缝衣服、煮咖啡、做交易中间人,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香烟和其他供给品一样,都是从外面运来。而由于交通、季节等原因,供给有时不规律。
如果有段时间大量的香烟涌进来,就会通货膨胀——物品价格(按香烟计算)暴涨,直到香烟逐渐消耗才缓慢下降。相反,如果交通中断,香烟运不进来,就会通货紧缩,人们不再愿意用手头的香烟换东西,物价下跌,市场规模缩小。
还有集中营里的空气质量、前线战报、空袭造成的停电、物资运送消息等,都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以及香烟的消耗,从而引发通胀或通缩。
一天早饭,传来消息说将有大量香烟运到。十分钟后,一份平时出价三根香烟都卖不掉的糖浆,被人以四根的价格抢购。几小时后,官方辟谣——还是那份糖浆,两根香烟也没人愿意买了。
期货与利息
我们平时把钱存到银行,会有利息。我们说是银行拿着这些钱投资有了利润,利息是给我们的回报。这么理解不能说错,但是仔细想想就有个问题:银行为什么要分利润给我们?
要知道在某些历史时期,你到钱庄存钱,不但没有利息,还要交保管费!要是银行的投资赔钱了,利率是不是就变成负的了?换句话说,如果银行只给本金,没有利息,我们损失了什么?
我们先把目光转回战俘营——
交易中会出现这种情况:我需要剃须刀片,但是没有一条面包来换,怎么办呢?我跟有刀片的人说,你先给我刀片,等周一配给到了,给你两条面包。或者我用黄油换糖,但对方说,现在没有,要等到下周才可以给我一份糖浆。
一份糖浆,可能标价四根香烟(现在付),或者五根香烟(下周付)。广告板上,现在的面包往往比下周的面包更有吸引力。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期货交易。那多出来的一条面包,一根香烟,其实就是利息。
人性是缺乏耐心的——我们更愿意现在就享用面包而不是等到周一;更愿意现在就拿到香烟而不是下周;更愿意现在就把钱花掉而不是存银行,我们甚至愿意借钱提前享受。
利息,就是提前享受之价。
我现在就要面包,要我等到周三也可以,不过要多给一条;我现在就要香烟,等到下周也可以,不过要多给我一根;我现在就要把钱花掉,要我存银行也可以,拿利息来——至于你拿了钱投资,是赔是赚跟我没半毛钱关系。
有一个人,每次发面包都留一份,等到下次发面包前夕,价格涨到最高,他就出售现在的面包。用这样的方法,他每个周日都可以抽到烟——总是那些有耐心的人,赢得一切。
价格管制的失败
后来出现了商店——卖方把东西放在这里,标上价,等别人买走。在物资充裕的一段时期还出现了餐馆,供应简单加工的食物和热饮——有人发明了一种浸没式电加热器(或者说…热得快)来煮茶或咖啡,交易变得复杂起来。
价格波动对商店和餐馆很不利,因为他们都需要有一定量的存货。 于是商店出面说,咱们应该制定一套标准价格,交易的时候不要偏离标准太多,这样物价不就稳定了么。
但这显然跟不上需求的变化。大家发现,把物品放在商店,虽然标价高,但根本卖不出去。因此黑市开始出现,人们逐渐把自己的东西从商店撤出来,价格管制计划以失败告终。
几点启发
北大经济教授薛兆丰,有次上课学生问他:你讲的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经济学,过时了吧。他说不,我讲的是几千年、几万年前的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性的,而人性从来没有变过。
你看,即便是在战俘营这种地方,经济规律也在发挥作用。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没讲,比如用果脯酿酒、各种交易中间人的兴起与破产、关于“不吸烟的人是否应该领香烟补给”的争论、制造“假币”,甚至是纸币发行!如果感兴趣可以找原文来读。
我看完之后有这样几点认识:
- 商业是最好的慈善。还是原来那些东西,还是原来那样的环境,因为有了市场和交换,所有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
- 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集中营里有些人认为交易很不好,“营造了一种不好的风气”,他们甚至看不起那些交易中间人,可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易;大家觉得应该控制物价,可物价还是倔强的回到它应有的水平。
- “不喜欢钱”的人也应该努力赚钱。当香烟成为货币,不抽烟的人也乐意接受香烟,因为烟可以换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你喜欢艺术么?那你应该赚钱,即便你“视金钱如粪土”。有了钱你可以买来名画挂在卧室欣赏,没钱就只能去博物馆——过了下午四点,可能还买不到票。
题图摄影:TOM
授权基于:CC0协议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
思考题
- 交易中间人是卖家卖家之间的桥梁,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是发不义之财么?
- 有人说,我们不要给那些不抽烟的人发香烟,以便使物资维持更长的时间。这种说法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