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
我们爱你,
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咯叽,
聪明伶俐”
大家还记得这首动画片的主题曲吗?还记得这首歌曲唱的主人公——聪明的一休吗?
今天我们能就来聊聊历史上真实的一休。
先来说说从小就一直困扰我们问题,一休为什么“被出家”,为什么不能见妈妈?
这要从日本的一段历史说起。
日本真的很喜欢“抄袭”我们大中华,我们历史上有“战国时代”,他们也有,我们有“南北朝”,他们也有。
我们就从日本的“南北朝”说起。
大家还记得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子游戏——《太平记》吗?游戏有2个主角,一个叫足利尊氏,一个叫楠木正成。他们就是日本南北朝的对峙双方。
当时的日本天皇权力式微,朝政掌握在权臣(幕府)的手中。幕府不但把持朝政还控制了财库,天皇穷得叮当响,甚至发生了新天皇登基的礼服都没钱置办的窘境。为此后醍醐天皇在1321年亲政后奋发图强、提拔贤能、革新政治,力图恢复天皇昔日的荣光。
终于在1324年实施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有点类似汉献帝的“玉带诏”),史称“天皇御谋反”,五个字,字字诛心呐!天皇要通过“谋反”才有可能推翻幕府统治,这不是笑话,而是当时天皇和幕府的主从关系在百姓眼里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的写照。
于是,后醍醐天皇为了对抗幕府将军足利尊氏,毅然选择了——逃跑(日本史书的正式名字叫“出奔”),带着传国的神器(日本天皇有3件传国神器,一把剑、一块玉、一面镜)逃往京都南方的吉野山,在楠木正成等武士的拥护下重新登基,史称南朝,和足利尊氏拥立的北朝天皇相抗衡。这就是日本“一天两帝南北京”的南北朝,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说说。
最后南朝失败,交出了神器,北朝再次统一了日本,当时的幕府将军就是动画片中老是和一休斗智中失利的大将军——足利义满。
一休的母亲照子属于南朝贵族藤原氏,是北朝后小松天皇的侧室,颇受天皇的宠爱。但是日本宫廷里的宫斗一点不输《甄嬛传》,照子遭到了皇后、妃子们的嫉妒,当照子身怀一休的时候,有一条谣言不胫而走,说照子身怀利刃,意欲刺杀天皇为南朝复仇。于是照子被逐出宫闱,于1394年在洛西嵯峨的草庵里孤零零地诞下了皇子——一休。
史载一休:“龙凤之姿,正月元旦,日出之时诞生,幼名千菊丸。”
从那一天起,一休开始了与母亲在陋寺中相依为命的孤苦童年。
一休虽然贵为天皇之子,但是没有过过一天宫廷生活,反而在他6岁那年,母亲强制让他出家当了和尚。因为如果他不出家,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就要杀掉他,以防将来一休有机会继承天皇之位。让一个南朝的血脉继承北朝的天下,这是足利将军所不能容忍的。
正如母亲对一休说的:“一人出家,九族被救。”
年幼的一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只能按照母亲的要求,踏进了京都的安国寺,当起了长老的侍童,法号——周建。就像动画片中出现的晴天娃娃一样,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或许这次被迫的分别,成就了一休一生癫狂的起因吧,从那一刻起,一休的人格心理开始走向畸形。
在东瀛,少年爱和男色爱很普遍,尤其是在男性为主的僧院,侍童往往是“被宠爱”的对象。
日本著名的作家水上勉在《一休》中就对男童的世界作了赤裸裸的描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参考。
从母爱的断裂到男色的体验,使得少年一休的灵性深处隐现了一个万物皆空的世界观。
在一休的成长中,有一段公案故事很有名。
一休跟随师傅清叟,经过芳草萋萋的神泉苑的时候,常会有些小蛇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休的师傅会将蛇放进自己的袈裟里,念一段经,然后蛇就乖乖地游走了,而一休则在袖子里藏了块石头,看见蛇时,当机立断猛然击打,将蛇杀死。
按道理,一休破了杀戒,师傅应该“修理”他才是,但是师傅却很赞许:师傅认为唱经退蛇用的是“德”,一休以石击蛇用的是“机”,是天道。如果为了“不杀生”而不杀生,是在玩弄语言和概念的游戏,反倒是一种虚伪和破戒。如果在杀生的一刹那有犹豫,那是为杀生而杀生,是意识层面的杀生,而一休的当机立断则属于自然的杀生,就像划过长空的剑,一刀斩向虚空的同时,也斩断了杀生戒,和“电光影里斩春风”是一个道理。
但是我觉得一休之所以在神泉苑杀蛇是有预谋的,因为神泉苑历来是天皇招灵祈愿的场所,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常来这里祈祷,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休或许就是想通过在圣域里杀生的行为来表现对足利义满的不满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但是为师傅所识破,所谓的“当机”和“天道”只不过是为一休行为所作的遮掩罢了。(一家之言,恭请专家指正)
据说杀完蛇,一休还做了一首《中秋无月》的诗:
“是无月只有名月,独坐闲吟对铁檠(qing,烛台)
天下诗人短肠夕,雨声一夜十年情。”
明明是圆月、朗月,但是一休偏偏说“无月”,颇为“脱俗”,这首诗也被视为一休自发求道成人的标志。
21岁时,西金寺的高僧谦翁宗为圆寂了,将名字中的“宗”传给了一休,取名号“宗纯”。也许是老师的死,幻灭了一休“生”的勇气,他留言:“若有神灵,自当救我;若无神灵,则将我沉入湖底,以肥鱼腹。”后,投琵琶湖自杀。
但是或许真有神灵,他没有淹死,于是他去拜名僧华叟宗云为师,但是华叟紧闭山门不收这个弟子。发了愿的一休便露宿寺外,静坐等待。华叟用水泼他,用木杖打他都赶不走一休,于是为其诚心所动,收他为徒,这个故事叫“水洒杖逐”,有点类似中国禅宗的“慧可断臂”。
在一休25岁的时候,华叟给他赐名“一休”,原来至此一休才叫“一休”,我们都被动画片骗啦!
为什么赐这个名字呢?一休自我解释道:
“欲从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暂作一休。
暴雨倾盆由他下,狂风卷地认他吹。”
“一休”二字还真有点“静中透动,动中息静”的意思啊!
正是在这动静之间,一休顿悟了,顿悟成了一介狂僧,而他的老师——华叟却说他从罗汉境地证悟了正果,还说唯有这“风狂”的一休可以继承他的衣钵。
从此以后,一休真的成了日本的济癫和尚,成了“破戒无惭”的狂僧。
他曾自黑道:“他日君来如问我,鱼行酒肆又淫坊。”
这“鱼行”、“酒肆”和“淫坊”分别对应佛教的三戒:不杀生、不饮酒、不邪淫。
但一休三戒皆破,成了一个极恶非道的破戒僧。
一休的一生和无数女性有染,据说在大德寺开山祖师的大忌上,当众僧为国师祈求冥福之时,一休却在不远处和着经文的节奏与美女云雨作情,事后还作诗一首以资纪念。
有人称之为:“不净中的洁净,淫风中的清风,魔性中的佛性。”
一休的醉酒狂歌,狎妓作乐,流连青楼红馆,僧侣界一片大哗,纷纷指责他的放浪行为,不料一休却说:“名妓谈情,高僧说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也许只有像一休这样集皇子与狂僧的为一体的人,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才会有这样的彻悟吧。
一休的《狂云集》收录了他10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留下了一休狂僧和禅宗的两面人生。
川端康成最欣赏一休的:“进佛界容易,入魔界难”这句话,最后在这句话里了断了自己的生命。
1481年,88岁的一休留下了一首辞世诗离开了人世:
“十年花下理芳萌,一段风流无限情;
惜别枕头儿女膝,夜深云雨约三生”
在这首诗里,一休依稀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母亲身旁度过的快乐时光。
一休留给世人的最后的佛偈是:
“须弥南畔,谁会我禅?
虚堂来也,不直半钱。”
——东海纯一休
这些不直半钱的东西,也许才是一休追寻了一生的“真”吧。这个真是聪明呢?还是癫狂呢?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