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尚在寺庙向大众宣讲,居然有大讲“黄色故事”,吸引听众的事,这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谤佛”之语,乃是当时的事实。
唐穆宗长庆(公元八二一——八二四年)年间,长安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和尚:文溆和尚。
这个和尚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小,以善于吟唱变文著称(变文,是兴起于唐代的汉族说唱文学载体)。文溆和尚能不被佛经束缚,从民间吸取营养,为变文走入民间做出了极大贡献,为说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吟唱声调悠扬婉转,吸引了不少围观者,导致时人纷纷模仿他的声音,称之为和尚教坊。
他每一次登坛说法,远近来听着数以千计。他讲经说法,是连唱带讲的。文人赵璘的《因话录》说:“有文溆僧者,公然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指鼓动推广),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着填咽(塞满)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唐代时高僧才能称作和尚)。教坊(妓院,原指宫中乐团)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和尚演唱“淫秽鄙亵”之事,居然风靡了整个长安城,“听着填咽寺舍”,号召力如此之大。他的唱,感动远近,当时的作曲家黄米饭(名字虽怪,实有其人),便谱成《文溆子》一曲,为晚唐的最受欢迎流行歌曲之一,可惜已经失传。
文溆讲唱经论的名声大震,居然连皇帝都去听讲。《资治通鉴》记载,宝历二年(唐敬宗李湛年号。此年仅十八岁的皇帝,乃穆宗之子,在位二年,就被宦官杀了),“上(皇帝)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俗讲,当时的名词,讲经能俗化的意思。唐敬宗这个年轻荒唐的皇帝,当时是被太监们诱惑去听讲的。这位“圣上”,亲自到寺庙去观赏文溆的“俗讲”,自然对于“淫秽鄙亵”的“黄色故事”,津津有味。
但风流和尚文溆的下场并不好。不几年,朝廷风向转变,要整顿伤风,文溆被判鞭笞之刑,驱逐出京,狼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