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老家一趟,当年的朋友,同事都趁机聚了聚。
一直以来,我觉得朋友是自己人生旅途中同走一程的人,就像坐地铁,我们不早也不晚,赶上了同一节车厢,有的先来有的后到,在某个站点又下了。每个人的目的地不一样,所以朋友终将各奔东西。
一路走来,朋友离开的离开,丢失的丢失,有的逢年过节互相致以祝福,有的偶尔联系聊聊家常,有的机会来时聚一聚。感情淡淡的,不温不火。
只有当初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同一处的几个朋友,一直都如最初般无话不谈,相逢一如既往。
犹记那年,《还珠格格》风靡一时,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小燕子赵薇、紫薇林心如的海报。我们四个二十刚出头的女孩一起分配到家乡初级中学。
我们四个都家住周边邻村,从这所初级中学毕业,又分配回这所学校任教,从前的老师变成了同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命运好像把我们禁锢在一个点上。就好像画了一个圆圈,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那个起点。那种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感觉,就是我们四人最初的同病相怜吧!
初中毕业时我们以母校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师范,当时师范和中专分数最高,我们上一类校高中成绩是绰绰有余的。无奈父母亲都是农民,见识短浅,认为当老师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供着皇粮,一辈子衣食无忧了。尤其对女孩子来说,有一份固定工作,人生就完美了。所以当时初中毕业时,考师范和中专是香饽饽,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命运。
现在想来,我们是幸运的。当初一起毕业的同学,至少三分之二停止学业,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留在农村种田种地,有的养殖修理,有的开店经营,大多过着劳碌而辛苦的日子。有小部分没考上中专或师范,退而求其次上高中,大多也是考了大专,只有极个别考了本科。有几个考师专师大的初中同学,毕业后分配回家乡任教,又成为同事。这时,我们四个已经在初中教师岗位上任劳任怨经营了六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可以独挡一面了。通过自学考试,我们的学历也随着中专到大专到本科。工作环境也从镇里到了县城。
或许因第一学历低吧,也或许毕业时我们还年少,我们四个都很拼命、肯干,又很好学、虚心。
在镇里初级中学的那几年,我们四个除了任课、当班主任,还兼做许多别的老师不愿做的事。比如课余时间免费辅导学生,找学生谈心,每周末家访,业余指导学生排练节目,成立心理咨询室⋯⋯ 这里的同事都是曾经的老师,对我们知根知底,面对我们的讨教,恨不得手把手地教我们,为我们指点迷津。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自考大专、本科的经历。芬考数学,因为底子薄,理解不了,几次想要放弃,我们四处打听那些自考数学专业的老师,希望和他一起学习。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县一中一位刚本科毕业的男教师,约他吃饭,请求向他拜师学艺,他也爽快地答应了。每到考前那段时间,芬就急着往县城跑。当然,最终老师成了芬的男朋友、老公,成就了一段佳话。现在,芬的老公常开玩笑地说:"果真是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秀考的学前教育,萍和我考汉语言专业,都是记记背背,难不到我们。但是英语这科真难学呀,我们这点初中水平,对付大专、本科真是难呀!我们四个就凭着记性好,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没早没晚地背单词背句子背课文,居然也先后过了。这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
我们四个,除了我,她们三都选择了同行作为自己的伴侣,或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唯有我,当时目光短浅,心比天高,觉得教师累,工作又琐碎,报酬又低,不愿"下嫁"老师。
而现在看她们三,幸福的模样令人羡慕。夫妻都在同一所中学,时间可以相互协调好,工作安排也便于共同抚育教育孩子。孩子也享受着县城最好的教育资源,学业优异。尤其到了暑假,总是成双成对地携儿旅游。自从温家宝总理上任以来,工资待遇也一路上升,毫不逊色于公务员。
现在,她们都有了二胎,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滋润得很,物质和精神都十分宽裕。聊天时她们很庆幸自己找的另一半是老师,言语间的幸福溢于言表。反观自己,真是徒有羡鱼情了。
一念之差,不同的人生选择,注定我们不一样的人生之路。所幸的是当初我选择了努力、坚持,今天才有了安身立业命的资本。我的三个好友,也是因为自己最初的努力和坚持,才越来越幸运的吧!
2020.8.14
真实地感受到县城和省城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