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郭莺莺焦点解决网络中期第14期坚持原创分享第428天,咨询第277次,读书打卡第149天,语言基本功练习第134天(2020.6.30)《不让孩子“感觉被剥夺”》
我们做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我们今天为孩子过度包办,有可能是给他的人生挖下了不独立的“坑”。
“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结果只能是害了孩子。”
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很少经历过失败和痛苦,更很少感受过人生的困顿和迷茫,一旦离开父母的羽翼,往往会不堪一击。
生活本来就是五味杂陈,没有人的生命中只有“甜”。当我们慢慢“剥夺”着孩子体验生活中的苦痛时,也是把孩子养成“玻璃心”的时候。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孩子被“感觉剥夺”,拥有更多真实的人生体验呢?
①教孩子做家务,让孩子学会独立自理。
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要想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我们不妨从日常家务中让孩子体验生活。让孩子在扫地擦桌,整理房间中,感受通过辛劳才能换来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体会父母的辛苦。哪怕孩子刷碗时不小心把盘子掉在地上摔碎了,下次他也可能会尽量学会怎样不让它掉下来。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来自日常的点滴积累,而一件件家务事,就是锻炼磨砺孩子最好的日常。
②不要怕孩子“受伤”,培养抗挫力
我们做父母,有时喜欢提前帮助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让他们成长得“无忧无虑”,以至于他们因过于“万事如意”而无法承担压力和失败。要知道,生活中,孩子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失败和所谓的“挫折”,都是对孩子的磨炼,是帮助他们成长的催化剂。有远见的父母,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适应种种心理情境,锤炼孩子的内心,为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做好心理铺垫。
③不做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规划师,只做引路人和陪伴者。
生活中,我们做父母,有时总是喜欢以爱孩子为名,剥夺孩子自己做主,甚至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很多时候,孩子最想做的就是“体验”,通过强调自身的权利来体验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力量。如果孩子从小没有从未体验过选择的感觉,长大后面临选择时也会无所适从,成为遇到事情左右摇摆、没有主见的人。只有真实体验过,才能知道生活的味道。只有真实经历过,才能看清人生真相。
作为父母,我们不过度保护孩子,同时又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爱,让孩子在真实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足够的能量,更加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不让孩子“感觉被剥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