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词里描写了上元夜青年男女与情人相会的的情境。欧阳修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也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在封建社会中,没有自由恋爱这一说,结婚前男女基本都不认识,即使在开放程度很高的朝代,也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决定了陌生男女的一生幸福。而且当时资讯不发达,闺阁中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无贴不出门,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认识男人和认清男人,只有在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节日里才能出门去认识人,还不能多有交集,否则会被认为德行不好,有辱名声,为将来出嫁增加阻碍。弄得好像物品一样被那个时代的男子挑挑拣拣,真是可悲呀!
即便是在上元节,给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她们正好借着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对象。在门第观念和“女子无德便是才”的思想灌输下,女子又有多高的眼界去选择与自己真正匹配的人呢?即便是读书识理了,《知否》中的小公爷不也一样没法娶到自己心仪的六妹妹。虽然电视剧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地“申氏,但还是会让你觉得惋惜。在那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金钱、权势、门第如同一道道枷锁让小公爷无法跨越,只能眼睁睁得与初心一次次的失之交臂,痛失吾爱。
时代更迭,在速食文化泛滥的当下,爱情也变得速食起来,君不见电台里的各类相亲节目,不同的男男女女好像砧板上肉,任君挑选,台前的光鲜,台下还不知道是怎样的光景。金钱、权势、门第依然硬框框,爱情的终点是婚姻,婚姻的载体是生活,无论你此刻如何完美,不识人间烟火,但仙女的爱情总归要回到现实,与俗物打交道,当下的完美也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人人都不能免俗。
曾读过一篇文章,说是只有观念上的门当户对才能匹配旗鼓相当的爱情,才是长久的可能走入婚姻的感情。在我看来观念上的门当户对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得来的,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寻找观念上契合的另一半无疑是这场外修行中一个重要的过程。说到修行,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你今天读一本就可以体会和学习到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摈弃一切杂念,平心静气,专注。积累你所学到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抓住机会去运用,结果回报自己,让自己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达到修行的目的,我想终会有喜欢你样子的人出现,陪你继续修完这一生!
在这个有希望的节日里,总会让人多愁善感一番。在人生修行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没人陪请坚强的走下去,如果有人陪请珍惜当下的拥有!
懂得珍爱自己的人,终将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