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咨询师,我是新手宝宝,才刚刚学会呀呀说话。突然有一天韩磊老师神秘地放上了一个连接。寻找参加《神秘案主》的小伙伴。我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就完成了报名。接下来,连续两天开始了我的表演之旅。
神秘案主,是为我们BP营的小伙伴做案主。一方面,不能让在训小伙伴指导我们是谁(有些小伙伴可能和我们曾经一起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不是咨询师,更不教练,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案主。
自己的资历尚浅,之前没尝试过做案主被进行分析,只参与过听老师们的几期线上案主问诊。正好能让我反转角色,既站在咨询师的角色来观看自己的分析,又能坐在案主的位置倾听咨询师可能会卡住的坑位。特别对于自己即将进行的咨询师考核有更多的提示。
被问诊前,韩磊老师就让我们做好功课,就是不能被发现。几个咨询师费煞苦心地考虑各种方法,换名字,改头像。如果不是时间来不及,可能变声器都要购买一批(事后证明,我们这里真的有“百变星君”,换个声音就能变化成不同的性格特质)。也幸好我是新手宝宝,对我熟悉的没有几位,我顺利地本色扮演好我CSI的案主。
咨询过程
“15+5”的咨询时间,会给大多数新手宝宝带来挺大的压力。因为时间真的不够,如果与案主连接的铺垫较长的话,可能连分析以及提问的时间都不够。更不用提对于案主的真实状况的觉察。这个时候接受过练习或者已进行过咨询的咨询师就体现出很大优势。在语速、语言表达上很容易就让听者(案主),接受了咨询师的工作。而刚刚开始的咨询师,可能会容易陷入自己的第一个坑里面,就是自己所预设的案主情况以及自己准备好的问题。
第一天给我做分析的是我刚刚结束线下课的同学,幸好当时我们分在不同的小组,沟通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因此我很容易就做到了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在很短但清晰的自我介绍后,就以报告未能体现我的真实背景为由,希望我能简单介绍我自己的情况,以及所希望的解决的事情的情况。在描述的过程中,咨询师很专注地聆听了我的自我介绍。找到了第一个与我建立联系的切入点:教师身份。并且在询问我得到真实情况带来的影响后,一步步重现了我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自己的现在的解决方式或方法。提出一些新的尝试提。马上就让我有种廓然开朗的状态。
本来以为,做神秘案主的任务能够很好完成了。但在任博老师的后续总结中才发现,自己太年轻了。如果在反馈中,能站在案主的角度来做的话,就更应该对于咨询师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赞同、不认同或者不舒服的描述。如果用“哪个点好”、“哪个点不好”的描述,就已经过滤了我自己的感受,还是以咨询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咨询案。一方面,减少了在训咨询师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自己还不断考虑在训咨询师的“对”或“错”,没入角。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案主,就应该以案主的视觉给予评价。
第二天的咨询案,我做了一些调整,以自己“第一次被咨询”这样的想法来进行。对于咨询师的提问以及分析,做出我当场的反应,而不再考虑好与不好。当咨询师的分析能促动我的时候,自己就会再将自己更深层的感受进行表达。并且自己的记录,也是单纯的是“爽”和“不爽”两个方面。
咨询案下来,自己觉得脑袋真的很充血。既要注意自己的当场反应,话语表达,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案主身份。感觉自己比第一天更累。
收获
但同时,收获也是很大的。
最直接的是,在训咨询师给提到了我自己工作中没有觉察的点,以及可以使用的方法。虽然不是能马上解决我的困扰,但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以及推进的工具。
另外,在咨询以及听其他咨询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咨询案推进的了解。三表中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每一个细节都可以从中抽丝剥茧找到线索,咨询师需要在大胆假设后,需要细心求证。整个咨询过程不能固定化或者模式化来进行。
第三,不断觉察不同类型或者不同状态下的案主,所表现的言语或者心态的变化,应该怎样去把握。案主并不一定是有问题才寻求咨询,可能问题已经解决了,或者是心态的问题。他们可能需要的是支持或者认同,不一定都需要解决问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