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游了梅园,第二天起来一看,窗外银装素裹,下雪了??竟然下雪了?天气预报可仅仅说是有小雨啊!
来无锡很多次,今年竟然可以看雪中美景,心中有点小激动。自己住的酒店离开最近的景点是惠山古镇,何不徒步前往?
出了酒店门,对面就是运河西路,路两边的雪白如棉。江边的墩子上,都顶着朵朵白云呢。运河上来来往往的拖船,都是流动的雪景。踩在还没有人迹的雪上,还可以听见咯吱咯吱的声音呢,听到这声音颇感激动,上海何时有过这样的“大雪”?
时间不是很早,路上很多积雪在来往车辆碾压下化作雪水流向马路两侧。走在这样的路上,鞋子一会儿就被雪水浸得变了颜色。
走不多远(不到20分钟),就到了惠山古镇开在古华山路的门口。古镇内早就人声鼎沸,多少人和我一样,到一个景区游玩竟然遇到下雪,可以看看往常看不到的景色,怎么能不激动?
有拿着相机,三角架选好位置调整角度拍雪景的,也有三五结伴在惠山上徒步的,不时传来惊呼声,原来树上不知哪一朵雪掉在行人的头上,肩上。更多的就和我一样,拿着手机看到自己眼前的美景随即按下快门,相互之间还交流着各自拍的景色。
雪中的古镇,白墙黑瓦亦发显得古朴沧桑,如同穿越到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几乎可以和古人同框对话。
墙上门框边的一株株小草花,墙角的一棵棵裸露的树杈,此时都披上厚厚白雪,黑白相间,明暗交替,历史的厚重竟然就这样体现。或许百年前的古人也曾在自家门前看到这样的一幕一幕,一年一年,忧国忧民。
有了雪,河岸两边的红灯笼显得格外鲜艳。黑黢黢的河水,波澜不兴,飞檐斗拱上的积雪,灰蒙蒙的天空,远远看去就是一副天然的水墨画,铺展在大地,如织行人闯进了画面,自己也不知不觉间成了画中人物。
古镇街上随便走走,就可以看到各家各姓的宗祠。范姓,陆姓,蒋姓,孙姓,李姓不一而足。曾经的宗祠应该是各家各户敬祖宗的地方,供奉着祖祖辈辈先人的牌位,长明灯点亮着祖先的名讳,外人一般不可以进去。可现在,曾经隐秘的祠堂,都成了茶庄。天气太冷,赏雪景的多,能坐下来喝茶的寥寥无几。或许到了夏天,这里会是另外一副景象。
到了古镇,习惯走走小弄堂。那些大街道,不论何时都是人头济济,很多热门小吃,小店都是人满为患。我不是喜欢热闹的人,在热闹景区的偏僻小街上走走,感觉有种闹中取静的调调。
有一家卖小葫芦的店铺就在这样的小街上。招牌都没看,看门口挂着各种样式的葫芦就知道是什么店。店内坐着一个小姑娘,手里忙碌着什么。是在给葫芦刻花?打结?绑丝线?仅仅是门口走过,没看清。几年前来过一次,还在这里买了把小葫芦,虽然在景区,价格也不贵。只可惜,不知道那把葫芦如今在何处?
老街上买卖的食品和江南水乡差别不大。如果你去过周庄,朱家角,甪直,一定会很熟悉。要不是还有专卖无锡泥人,估计无法区分我是在哪个古镇。
中午就去忆秦园,吃一下无锡著名小吃——蟹粉小笼,虾仁馄饨吧。时间来的不是最好,正是吃饭时候,摩肩接踵,连找个座位都难。没奈何,只能等待。好吃不怕晚,酒香不怕巷深。
江南的雪还是不厚,浅浅的,有一种点到为止的意境,不像北方的雪那样铺天盖地。
雪如此,江南的美食,古镇不也如此吗?
201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