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来有点过于矫情,可是前些天见到的一位老友,的确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长大到底是什么。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我的那位老友,是我读高一高二时的同学,性格上极度活泼,办事耿直不过脑子,还特别不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出现在重点高中里,基本上就是天生的招黑体质,是班级的后腿,教务处主任眼里的刺。
比如吧,如果课堂上突然发生了一件特别搞笑的事,别的同学碍于老师在场,往往是偷笑,或者忍着不笑。唯独我这位朋友,完全憋不住,咯咯咯地就笑出声来。课间休息,班里最热闹的中心永远是他的座位。如果调皮搞怪也有学位的话,他妥妥的是博士后水平。
高三的时候他转去了外地读高中,一别便是四年。前些天再见到他的时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沉稳,话不多,语速适中,不会咧嘴大笑,偶尔微笑。
我在心里惊呼,天啊,这还是他么!面对高考,当所有人都被迫长大懂事的时候,他依然坚守着最后一点孩子气,我还以为,他一辈子都能快言快语活泼调皮呢。
酒过三巡之后,我开着玩笑问他,这几年变化怎么这么大。
他有点微醺,说自己也不知道。好像是高三转学之后,一下子和所有旧关系说了再见,面对四周全然的陌生人,不知不觉就话少了,也不那么爱开玩笑了。再后来,就习惯了。
我笑着说,老子以为你那么牛逼,一辈子没烦恼,一辈子当小孩儿叻。
他立马坐正,说没错啊,我就是小孩儿。所有的成熟,都是装出来的。
鬼才要长大。
2
今天早上刷朋友圈,发现很多朋友都把头像换成了十年前的QQ头像,那么一瞬间真是满满的回忆杀。十年前,耳机里循环播放着S.H.E.的《不想长大》。十年后,无论想或不想,我们好像都还是长大了。
“不想长大”这种话,真正的小孩子是说不出来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根本没有“长大”的概念。只有那些见识过“长大”,或者已经长大的孩子,才会一厢情愿地念叨着“不想长大”的愿望。
朋友说,越是嘴里说着“不想长大”的人,越会更快速地长大。因为他意识到有些世界,你不长大,就永远融不进去;他迫切地想要迈进那个世界,“不想长大”只不过是在心里做出的最后挣扎。挣扎累了,他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现状,迈进成年人的世界。
我点点头,很不情愿地承认。
那天他还对我讲了许多转学之后的故事。他说,在新同学的眼里,自己不过是个成绩不好,想要靠改变生源地而考上更好大学的投机取巧的差生。为了能在新班级里有尊严地待下去,他必须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画风。上课遇到好玩儿的事情,想笑,怎么办?忍着!好不容易熬到下课,不敢喊叫,不敢轻易开玩笑,只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一个老实安静的学渣,总要比一个或碰乱跳的学渣,更让人容易接纳些。”他的原话。
这些表现,在他父母和其他大人的眼里,被定义为“终于长大了,成熟了”。“我妈有一次开家长会,听到老师说我在学校不太爱说话,回家之后做了一大桌子菜犒劳,原因是我‘终于把心思放到学习上了’。”
能不能在不开心时无所顾虑地撅起嘴,是小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分水岭。长大是一个不断伪装的过程,我们不断磨练演技,不断变得成熟,乃至老辣。
3
《七月与安生》里的两个女孩,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符号。七月成熟懂事,安稳贤惠;安生爱笑爱闹,泼辣自由。七月是典型的成熟的大人,安生是典型的不懂事的孩子。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安生,一个七月。时而想要冲破一切束缚,踏遍风尘泥土;时而又想束手就擒,乖乖地走一条政治无比正确的路。
我们成熟时候的样子,都是自己为自己砌的堡垒。因为想要变得“成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遵循一些技巧就够了。
我是一个特别不善于装成熟的人,不管跟谁说话,总是情感饱满表情丰富,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聊微信时,会情不自禁地用上各种表情包。身边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说,在单位的时候不比在学校,你得成熟点,别成天发些有的没的的朋友圈,跟下级说话别总嬉皮笑脸的,发微信的时候别老用表情包。
面对这样的建议我总是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到后来,还是会努力表现得沉稳。
人的成熟和严肃,开始时多半是装的。穿上西服会浑身别扭,涂上口红会表情僵硬,尽量不发暴露自己心情的动态,聊天尽量不用表情包。只不过装着装着,有一天就回不去了,到最后,世界里没有暴漫、没有长草颜、没有兔斯基、没有轻松熊,只有冷冰冰的空格和句号。
所以下次碰到不想长大的孩子,我会给他个小建议。
永远都不要伪装,这样子就好了。
转载前请务必私信作者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