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年间,屯头村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会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这位老汉做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期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天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时间,县太爷正冥思苦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以达升官晋级的目的,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宫字,就成了如今的“宫灯”。
这是网上流传已久的关于“屯头宫灯”的来历,外人乍看兴许心血来潮,一定要亲眼看看这让雍正龙颜大悦的宫灯真有那么神奇吗。于宫灯人来说,也许看多了看久了,便不觉得有什么。
我到过的地方不多,大学政治课老师讲过“华西村”,那是南方的一个富饶农村,那时也是充满好奇,心想什么时候可以一睹其真面目。屯头村兴许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也着实凭借着宫灯制作的手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学时期写入党申请,“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也许是大多数人会写到的,那时候不懂为什么是“贫农”,事实也确如此。传统的农村早已不完全靠农业过活,农民有自己的产业,就像屯头村以制作宫灯为主。
第一次见公婆时,婆婆笑嘻嘻地问我家住哪里,我小心翼翼地说随父亲住在市里,此后她逢人便说“我这儿媳妇是城里人”。一次一个亲戚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不假思索地告诉她我也是农村的,她的态度顷刻间让我觉得尴尬“也是农村的啊”。我的家乡没有那么多的“农村”与“城市”之分,生活在农村,多数靠着宫灯的手艺自己当起了老板。以现代一些人的“拜金”思想来看,其富饶程度如人们不看你有没有车,而是看你开的什么车。
主编的儿子留美回国,有人看他胡子拉碴、头发蓬乱,难免说“这哪像是留学生”,呵呵,他自嘲“我就是美国农村回来的啊”。忽而想起曾经有人嘲笑我的农村出身,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确实如此,你看不起的农村正在以超越人们想象般的速度发展。这不是辩解,是事实。
好似有些偏题了,大红灯笼才是今日大年三十的主题哈哈~~
大年三十,小区里早早挂起一个个的大红灯笼,远看甚是好看,一片一片,给冰冷而单调的冬季增添太多点缀。孩子们很是喜欢,儿子远远看见就开始喊“妈妈灯笼,妈妈灯笼”。很早我便告诉他“那是妈妈的老家做的红灯笼”。此后他见人就说,我知道那是在炫耀,就像有人来家里他会把他的玩具拿出来一一展示,那是只有孩子才会有的天真。
其实不止是自藁城撤县划区以来,屯头宫灯早已享誉盛名。“每天来往的车辆溅起的尘土足以堆起一座小山”、“你必须有听懂来自各地的客户的各种语言的能力”。她的精致、美艳早已走过全国各个角落。一个有着5000多人的小村,就这样养育着自己的村民,还带动周围村子的人一起致富。
好多同学留在了农村,他们更多的是捡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宫灯制作手艺,也许有人会觉得繁琐而无趣,曾经就有人说“不想一辈子看着这些宫灯过日子”。我初中时期便离家,对这份手艺自是生疏不少,说不曾掌握过也许恰当些吧呵呵~~但不管何时有人问起我的家乡,我都会说藁城那个做宫灯的村子。
以我的家乡为荣,热爱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
新春是对过去美好的总结,新的一年总是充满期待,在这吉祥和顺的日子里,祝各位朋友狗年大吉,阖家幸福!别忘记抬头看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