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老师们(之六)
百晓生
“百晓生”是我初中二年级时候班级同学给历史老师起的绰号。老师姓鲁,是个一米八几的瘦高大叔,天天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头发三七分,精心上了发油,一丝不乱。巴掌大小脸上高耸的鼻子是非常醒目的,上面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显然这副眼镜是被他拿来凹造型的,因为经常上课到生动处,他会嫌眼镜碍事,干脆摘下来随意放在讲台上,你会发现原来镜片掩盖下的是那么一双熠熠生辉的小眼睛。
鲁老师经常预备铃刚响就来候课了。来了教室门口并不急于进来,只见他用左下腋窝夹着课 本和教案,右手伸进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手绢,把眼镜摘下来擦了又擦,可能有时候他觉得还是不够干净,还会用嘴对着镜片哈气,哈了再擦,擦了再哈。上铃声一响,他便踩着铃声进教室了,精确到秒。
鲁老师口才极好,上课妙趣横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他的讲解下生动鲜活,躺在历史课本上的文字经过他的口变成了立体的。他应该是在备课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并巧妙地补充进当节课要讲的内容,旁征博引,正史与野史互相佐证,教同学们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看课本,也不看教案,所有的内容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同学们听课跟听说书的一样,现在不是有个讲诗词很出名的戴教授吗?在当时的鲁老师,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戴教授。只是当时通讯不甚发达,他也只是在学校出名而已。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讲是讲到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本上只是简短的一段话,一百来字概括了王安变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旁边一个表格讲了变法的内容措施。外加一个王安石的画像。整个内容不到半页纸。经过鲁老师的解读,为我们再现了大宋朝那段惊心动魄的朝堂较量,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内忧外患的朝政局势。再现了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才子们在当时的形势下的起起落落……鲁老师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如江河直下滔滔不绝,听得我们都入了迷。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猛然惊醒,长叹一口一,恍若一梦。定睛一看,鲁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把一只脚踏在讲台上,可能是讲得忘了形,不再端着样子,摆了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吧!
上了那节课后,我再去读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在不同阶段的诗作,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体验完全不同了。
“百晓生”,不错的,鲁老师对得起这个名号。不知道鲁老师现在情况怎么样?在家帮忙带孙子的话那可是有一肚子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