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有类人,不怕死,就怕生不如死

晋国卿大夫赵勿恤联合韩、魏两家灭掉了智氏,将其领地和财富瓜分,这还不解恨,又斩下智瑶的头颅,用他的头盖骨做了个大酒杯,没事喝喝小酒儿,以此来撒撒多年来受的窝囊气。

反正,智瑶的子孙都已被杀,家臣也已树倒猢狲散,他的行为基本上属于敲寡妇门、刨绝户坟的范畴,根本不担心有人会为智瑶出头。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人还真有。

智瑶被杀后,他的众多家臣跑得干干净净,唯独一人不跑,不但不跑,还心心念念要为主公复仇,誓杀赵勿恤。

这人叫豫让。

不管你知不知道,在历史上,这个人跟后来刺杀秦始皇的荆轲齐名,是跨越了时空的国际知名刺客。

当赵勿恤用智瑶的脑袋畅快痛饮时,只身逃到山中的豫让掸掉身上的灰尘,遥望已作他人嫁衣的智邑,悲痛地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也就是说,智瑶虽残暴不仁,但对豫让是有知遇之恩的。

豫让决心为智瑶复仇,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复仇是个有魅力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豫让复仇的准备过程就已相当血腥而残酷了:他先在自己脸上刺字,伪装成受过刑的犯人,然后改名更姓,投到赵勿恤的府中,做了一名厕所工作人员,负责打扫卫生甚至掏大粪之类的工作,准备在赵勿恤蹲坑时干掉他。

赵勿恤酒喝多了尿特别多,一天要上厕所,结果刚到门口,忽然觉察哪里不对劲儿(第六感极强),急忙唤来侍卫。

侍卫们冲进厕所,然后,拉出了已经拔出匕首的豫让。

赵勿恤在得知豫让身份后,质问他:为啥刺杀我?

豫让说:我是智伯的家臣,当然要为主公报仇呀!

左右侍卫一听,要杀豫让。

赵勿恤能成大事,当然也不是泛泛之辈。他喝止侍卫,对豫让猛吹一通彩虹屁:先生真乃义士也!智氏早已身死族灭,先生却不忘为其复仇,这不就是天下之大贤吗!

然后,他又表示:杀不起我躲得起,以后躲着你就是了!

随即,他下令将豫让放走了。

虽然受此不杀之恩,可豫让却没有放弃为智瑶报仇的念头,但现在赵襄子已经记住了他的容貌和声音,无疑增加了继续刺杀的难度系数。

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具有腐蚀性的生漆涂在身上,让皮肤长出痈疮并任其溃烂,又吞下烧红的木炭弄坏喉咙,然后穿上破衣烂衫,乔装成乞丐……当他从自家门口经过时,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他就是失踪已久的丈夫。

他在大街上遇到一位挚友,挚友知道了他的计划后,不禁放声痛哭:以你的才能,如果去侍奉赵氏,一定会受到重用,如果你做了他的家臣,再找机会刺杀,不是容易得多吗?何苦把自己弄得这样悲惨呢!

豫让说:如果我投到赵氏门下,却又一心想着杀掉他,这便是身为人臣却怀有二心,是为不义。况且,我做出这样的举动,目的就是警戒那些怀有二心的人臣啊!

不久,赵勿恤出行,来到一座桥前,也许因为动物的感知能力更为敏感,坐骑忽然受惊,死活不上桥。赵勿恤一朝被蛇咬,警觉性也高,让侍卫到桥下的芦苇荡中搜查,没一会儿,果然把豫让提溜上来了。

见到面目全非的豫让,赵勿恤又急又气又悲又敬,忍不住委屈地说:先生以前也曾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后来智伯杀了他们,你不但没有为他们报仇,还做了智伯的家臣,为何我杀了智伯,你便不依不饶呢?

豫让说:当初我投到范氏和中行氏门下,他们用普通人的规格待我,所以我就用普通人的方式报答他们;后来我投到智氏门下,智伯用国士的规格待我,所以我就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赵勿恤听了,不由感慨,边哭边说:先生为智伯复仇,已经名扬天下;我释放先生一次,也得到了世人赞誉,你我二人都应该满足了!可现在你又来行刺,恕我不能再放过你了!

豫让也挺干脆,说:今日受死,心甘情愿。不过,我还有个请求,脱下你的衣服,我击杀衣物,权当为主公复仇了!

赵勿恤一听,还犹豫啥?急忙将衣服脱下来交给豫让。豫让连刺三剑,而后长叹:豫让奔赴黄泉,可对主公有个交代啦!说罢自刎而亡。

豫让刺杀赵勿恤的故事,世代流传,成为“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位刺客,比如明代的方孝孺,这位建文帝的老师,写过一篇《豫让论》,对其大张挞伐。张老师认为,真正的义士,应在主君活着的时候就进行规劝,不听,就一而再、再而三劝谏,甚至死谏,直到主君改变主意,而豫让智瑶活着的时候并未死谏,智瑶被杀,他自残复仇,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方老师这话当然不公道,至少主观性太强。豫让忍辱偷生,自残复仇,说来容易,做来何其艰难,并不是一个“沽名钓誉”就说得过去的。

而且,方孝孺站在智伯是失败者的立场上对豫让进行苛责,有点“成王败寇”的狭隘。

反讽的是,方老师说这话没多久,燕王朱棣就造反了,上一秒还讥讽豫让的他,这一秒却束手无策。当然,也没有史料证明他曾对建文帝“死谏”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骂街。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朱棣被骂急了,给他来了个诛十族。方孝孺的下场,正像他所批评的豫让那样:徒然争死于其后(白白地在主君死后送死)。

其实,他还不如豫让,因为他连吞炭、毁容的胆量都没有。

而且,方老师应该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正是赵勿恤的祖宗赵武。

当初,晋景公一心削弱强大的赵氏,联合其他家族对其进行围攻,赵氏遂遭“下宫之难”,几乎死伤殆尽。韩氏首领韩厥曾受赵氏恩惠,冒死救下赵氏遗孤,然后和赵氏故交程婴,以及赵氏家臣公孙杵臼,一致决定将赵孤抚养成人,以让赵氏东山再起。

这时,受晋景公重用的屠岸贾誓将赵氏斩草除根,正紧锣密鼓地追查赵孤的下落。

为了保全赵氏血脉,程婴决定用自己的儿子顶替赵孤。

这时,公孙杵臼问了程婴一个问题:慷慨赴死和忍辱复仇,哪个容易,哪个困难?

程婴的回答是:慷慨赴死易,忍辱复仇难。

于是,公孙杵臼说:那就把容易的事交给我,困难的事交给先生吧!

随之,二人合演了一场戏: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搜出婴儿(程婴之子)并将其杀死,公孙杵臼大骂程婴是叛徒,而后触阶自杀。

后来,赵氏孤儿长大,诛杀屠岸贾,重振赵氏一族。

“赵氏孤儿”和“豫让复仇”的故事背后,传达了一个相同的精神。这个精神,当代中国人已经十分陌生了。

我们已经不记得,中国古人当中有一类人,他们往往被称为“义士”或者“壮士”,他们身上有股劲儿,这股劲儿,硬,傲,拧巴,甚至傻。生命诚可贵,他们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也知道。但他们还是在必要时,选择了死亡。他们怕死,但更怕还活着却像是死了,对他们来说,那才真叫个生不如死。

豫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忠臣有死名之义。这句话所隐含的道理,写文章骂他的方孝孺,在死之前,或许能领略其精髓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