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整理一个青少年案例时,特别想对那个孩子的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是完整的,不是完美的”。
当父母拥有健康人格时,就不需要通过打击孩子的方式获得自信和愉悦了。
没有健康人格的父母无法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打击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样他们会觉得更有自信。而孩子天生比父母弱小,是最容易被“打败”的对象。
不论孩子做得好不好,父母都会选择打击孩子。即便自己无法打败,也要“找个人”来打败。于是,“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孩子们的噩梦。
这样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能通过指责建立与孩子之间的链接。
“如果我的孩子那么好,那还是我的孩子吗?他会不会离开我?
我都不好,我的孩子怎么会好?
如果不指出孩子的缺点,他能好吗?我还是他父母吗?
不说他缺点,我该怎么跟我的孩子沟通呢?孩子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有些东西甚至知道的比我多,那他会不会看不起我?”
有些父母从小就通过证明别人不好的方式证明自己好,吸引他们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能注意到自己。
“爸爸妈妈快看,他做得好差劲哦,我就不一样了,我比他强……”
可惜,坚持这样想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如同把人商品化,总有人在某个方面比你“贵”,总被别人不停比较的人可能会有挫败感。有挫败感怎么办?选一个自己永远能“战胜”的人——自己的孩子。就算自己成就不如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将孩子的“功劳”占为己有。毕竟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进行反驳,还可以给他扣上“不孝”的帽子。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往往不是那么快乐,但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他们有可能会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他们在向自己的父母“致敬”。
人总是复杂的,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单看哪一面都看不到完整的人。不用进行比较,每个人都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如果我们看到了别人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部分,不妨想想我们觉得他做得好的地方,不妨去试着理解他一下。或许我们就有机会发现,原来人是如此地可爱,原来我们可以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可以变得更加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