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李毕业后到单位工作将近2年半了,记得是学经济学的,本来在办公室当秘书,做了一阵子,他感觉干的都是琐事,后来就申请到财务部去了。不过财务部的工作又比较枯燥,除了做账,做报表,就是跟现金打交道,并没有出现大学毕业后那“诗和远方”般的生活。
但是小李很勤奋,除了把领导交给的工作做完,就积极参与了各种学习组织,希望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他现在起床很早,参加了“早起团”,说要利用好早上的时间;每周去健身房几次,说准备要参加个马拉松;订阅了罗胖的“得到”上的各种课程,什么“超级个体”,“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等等;还参加了“”拆书活动“”;参加了“PPT学习小组”;学画“思维导图”,时不时地还教教我们画一画;我可以每天在微信上收到他发的“100天读完X 本英文书,在 ###上第XX天,已读了XXXXX字”,等等,不一而足。
他很忙,很勤奋。
但两三年下来,没有看到他在工作上有什么大的进步,居然有一次听他的主管说,小李做工作太粗心,简单的报表经常做不平,搞不清他平常忙些什么。
上大学期间,他是学过会计知识的,身边有好几位有经验的老员工,向他们虚心请教一下,按道理来说,这点工作应该不难,可他依然出错。
2.
问题出在哪里?要知道小李很勤奋啊!
关键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也就是说他的目标不明确。
你想啊,小李既然申请调进了财务部,是不是应该在财务会计方面下功夫?
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积累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同时,在这个专业方面,可以考出各级会计证书,如中高级会计、CPA之类。
当然,小刘现在学习的那些内容也很重要,可以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素质。
但凡事有主次之分,你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首要地位,否则,你生命中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会被其他事情所占领。
现在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知识焦虑,大伙不停地在学习,生怕被时代所抛弃。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停地学习,就安全了。
但是你也应该知道,现在是知识泛滥,信息泛滥,而注意力(专注力)稀缺的时代,你的身边不停快速闪过各种信息和知识,哪些知识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需要花精力的?难道随便抓一个,就跟着它跑么?
小李同学目前正忙于学的内容,大概是他身边的小伙伴都在学习的东西,听别人说很有用,他也就跟着学了,说不定比别人还勤奋些,也许这样,他内心深处才能安宁些,因为他自己的“勤奋”安慰了自己。
他的行为就像别人说的:是那种低水平的勤奋。
雷军说过:“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你战略上的懒惰。”
小李平日看着很勤奋,实际上缺乏勤奋的智慧,他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只是做出了勤奋的姿态。
最有效的勤奋,应该是学以致用,你学到的内容刚好被你用起来,这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勤奋。
3.
话说回来,小李学的那些内容不过是工具。
敲黑板,注意:只是工具!
一天到晚忙着学工具。
但要明白:工具是为了实现目标而服务的。
就像上个世纪末,大家一天到晚痴迷:学电脑,说英语和学驾驶。
因为在那时,流传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的三大技能:电脑、外语、驾驶”。一个年轻人,你必须学会这些!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认为很可笑,甚至不可思议:学会这些,就行了么?就能找到好工作么?就有自己的事业方向么?
它们只不过是工具,是为了实现目标服务的!
同样,小李现在整日忙着学的内容:背单词,PPT,拆书、思维导图等等,不也是这样吗?
它们也同样不过是工具而已。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据说仅仅发过2篇英文的论文,还是请人翻译的,估计她也不大会做PPT和用思维导图,但无碍她工作的价值。
小李勤奋学习的那些内容,在有用的地方很有用,但他并没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至少他在工作方面并没有什么提升。
当然,工具我们是应该学的,否则,想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有困难的。
但是不能把所有的精力花在这上面,因为你有自己的目标去实现,这目标才需要花大精力,它们需要真正知识的获取与积累。
目标的实现需要技能,但核心一定不是技能,需要的是判断和决策,这需要知识,需要用知识进行“判断决策",需要用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比如,你想在若干年后做个财务专家,就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要有含金量高的专业证书,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这需要很大的精力才行。
所以你应该关注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应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工具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