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时间管理基础(婴幼儿期、学龄前)
时间管理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认知时间、懂得规划自己的事情以外,更多的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培养,自然越早越好。
从一个婴儿出生开始就会在日常规律当中建立自己的习惯和条件反射。每当孩子们在重复发生的行为,都在为塑造自己的习惯贴砖加瓦,每一次的重复都在增加自己行为的惯性。
婴儿时期晚上哭闹,就会有家长塞个安抚奶嘴,到三四岁还要含着东西才能入睡。或者因为大人白天工作忙,下班晚,为了和孩子有更多的亲子时间,晚上逗孩子玩到十一二点。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幼儿本身对睡眠要求很高,也会因为过渡疲倦显得异常兴奋,无法入睡。
0-3岁是给人生大楼打地基的好时候,统一抚养人的育儿标准,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对于孩子的生活安排以及注意事项也要有分文别类的提示清单。围绕(吃、睡、动)来完善这个阶段的各项任务合查。
有了合查的清单,家人或者其它临时扶养人大家就有了一致的参考标准。在这个阶段父母是100%的主导,孩子们其实都是配合父母的安排来完成各项活动。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父母的权威是有效期的,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像一张白纸。都是通过外部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来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在不断的尝试犯错,体验当中去学习,慢慢的建立见线感。在婴幼儿时期就是父母权威的顶胜期,孩子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很少,需要父母的照顾,对父母的依赖度极高。这个时候家长有清晰明确的规则,并且温柔的坚持,很容易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2-4岁是孩子规则敏感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规则她有着天然的需求。在有秩序的环境当中孩子们会感到更加完全。我们能够捉住规则敏感期教育时机,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生活规范还有一些日常领悟。这有利于孩子未来拥有自律的生活。
4-6岁孩子的大小肌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更多的事情。学龄前这个阶段是我们开始训练孩子各项生活能力的黄金时期。给孩子设定一些简单的、易行的规则。同时配备一些时间管理的小工具,是在这个阶段进行训练必要条件。孩子的活动主要场所里要放置一些大尺寸醒目的钟。如果家里有条件给孩子购买手环,手表,可以佩戴的及时工具。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上面(刷牙)也可以运用定时沙漏量化工具,也有不错的效果。因为这个阶段是家长主导,建立固定时间、起床程序和睡前程序,其实是对家长的要求。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孩子们就能够养成固定时间睡觉和睡前程序的习惯。
0-3岁是打基础的阶段,4-6正式进入训练阶段。既然是训练就要对孩子有合理的预期,明白这个阶段孩子她的特点还处于技能的学习期。我们要舍得在练习上面花功夫,花时间,合理去安排孩子的练习时间。千万不要在着急赶时间的时候进行训练。我们可以运用及时工具来对孩子生活当中每天重复的常规活动进行记录,并且给予孩子反馈。比如说:刷牙用了多少时间,穿完衣服裤子用了多少时间,吃早餐我们又用多少时间。先和孩子一起做记录,帮助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和时间联系起来。再鼓励孩子和时间赛跑,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过程需要可序化的工具,比如制作和时间赛跑的表格,记录一些固定发生的行为比如穿衣,洗漱,吃饭等等。
在第一列里面记录现在的时间花费情况,如果比这个时间更快,就可以得到奖励。如果更慢,也不能打叉否定。而去记录实际花费的时间,一周结束以后,邀请全家人聚在一起。对孩子当中的记录总结反馈,当众的表扬会让孩子倍受鼓舞,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在总结会上的小惊喜。孩子的特质是喜欢多样性和变化,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但是要有不同才有新鲜感。
对于到底能不能给物质奖励,凡事皆有度,只要掌握好了这个度,黑白之间就是彩虹。我们不能把孩子行为和物质奖励直接去挂钩,因为这样的方式虽然短期见效。长期来看会消减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会让孩子形成有奖励才做事的思维模式。我们更多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在自我挑战当中享受进步的成功的喜悦。所以全家人能够聚在一起能够给予孩子有仪式感和尊重反馈,会增加孩子的荣誉感。这个时候咱们准备一些不规律的小礼物,她会放大这份美好的感觉。当好的行为获得反馈以后,孩子会持续去重复这样的行为,以及获得更多的认同。所在4-6岁这个阶段我们并不提倡做了什么就奖励什么的方式。但是适度的小奖励并无伤大雅,对于孩子们有着行为起着积极的作用。4-6整个阶段其实都在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基础,真正的幼小衔接并非是幼儿园毕业,而是我们进入幼儿园已经开始了。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兴趣给她每天设置一个工作挑战,比如折一个收工,或者每天回家拍皮球,挑战自己最高记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放学回家,先完成这个工作挑战,培养她完成最重要的时期。然后收拾自己第二天的小书包,孩子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些事。父母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更多参与和尝试的机会。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当作像成人看待特别有成就感。
在4-6岁学龄前完成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孩子们也适应和父母约定规则和遵守规则的方式。父母的耐心和坚定为孩子搭建有序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从容迈入学龄后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