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分量很重,很多时候,战争的输赢完全靠谋士的策略。当然,真正的决策者不是谋士,谋士只能谋而无法自己实施,这就要看主公的智慧了,主公智慧,则良谋得行,反之,良谋无用。但不管怎么样,毕竟雄才大略的主公们,确实需要良谋,才能成就大事。这是说谋士的价值,但世界是复杂的,我们不妨看看《三国演义》中几个谋士的命运,也算是打开一组人的世界。这里不打算讲诸葛亮司马懿之类的谋士,他们功成名就,顺风顺水,这是谋士的最高境界,但谋士阶层并不都如是,更多的是没有成功,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许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一、因品行不端而丧生的许攸。
这个人原来是袁绍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提出惊人的偷袭许都的谋略,如果能实现,那故事可能要改写了,但袁绍是不以为然,这让许攸无奈又气愤,竖子不足与谋!毅然决然的投奔曹操,因为他知道底细,所以帮助曹操完美的实现了烧毁乌巢粮草的计划,袁绍因此大败,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与曹操抗衡的能力。
不过咱得回头分析一下许攸为什么没有被袁绍看中,抛开袁绍的智慧不足以外,还因为许攸品行不过关。孔融就说过“许攸贪而不智”。再看许攸向袁绍献计后发生的事情:
……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
在袁绍处不得志,遂转投曹操,功成名就,但这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且看其表现:
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
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饮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主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
在袁绍处不被信任是严重受到其贪财违法的影响;后来的被杀,完全是目无尊长自高自大。
二、恃才傲物招杀身之祸的祢衡。
祢衡是孔融推荐的名士。本来曹操是招贤若渴的,但知道这个人“素有虚名”,便在祢衡来拜时只让他站着说话,这是一种不尊重。祢衡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自然不高兴,说手下英雄云集怎么能说无人?祢衡简要的评价了几个人,都评价不高,最后还说“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曹操有心杀之,但故意羞辱他,让他做一个鼓吏,击鼓是需要穿新衣的,祢衡故意着旧衣,当人责问时,却脱旧衣赤裸全身,且言:“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曹操知其无用,但死马当活马医:
操指衡而言曰:“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衡不肯往。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
荀彧也看不起这个狂妄的儒生,要求属下:“如祢衡来,不可起身。”
衡至,下马入见,众皆端坐。衡放声大哭。荀彧问曰:“何为而哭?”衡曰:“行于死柩之中,如何不哭?”众皆曰:“吾等是死尸,汝乃无头狂鬼耳!”衡曰:“吾乃汉朝之臣,不作曹瞒之党,安得无头?”
如此狂言谁人能受。但有城府的荀彧没有同意杀他,让祢衡继续完成那不可完成是使命,结局似乎很明了。
到了江东,刘表识破曹操的借刀杀人之策,把祢衡交给武将黄祖。祢衡酒后乱言说黄祖是木梗土偶,被杀。
祢衡是有才华的,但生在乱世,不能定国安邦,就不是英雄,如果生在盛世,也许是一代文豪。不过,这话也许得反着说,祢衡政治倾向鲜明,恃才傲物,且自评过高,有些华而不实,即使在盛世,也许不屑于为文,可能浪荡江湖无所成就。如果与司马迁等相比,祢衡确实是不值得一提了。脚踏实地做实事,乃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一个儒者应有的操守。
三、被伤害后终身沉默的徐庶。
前面的许攸和祢衡虽然惨死,但不让人同情,但徐庶的一生,常令人扼腕叹息。
徐庶出山时,帮助刘备打了很多漂亮仗,被曹操关注,以至想出通过劫持其老母亲而让徐庶投奔自己的计谋。曹操的计谋一步步的实现着,但关键处徐庶母亲的刚烈震人心肺,这是一位知大义识大体的母亲,当她知道自己是被曹操挟持而来,为的是把徐庶争取过来,这位英雄的母亲大骂曹操只求一死,但程昱从中劝解,曹操才未能杀之,为的是进一步争取徐庶。后来程昱用计骗来徐庶,当徐庶面见母亲时,母亲爆发了:
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母自转入屏风后去了。少顷,家人出报曰:“老夫人自缢于梁间。”徐庶慌入救时,母气已绝。
徐庶的背后是一位英雄的母亲。但这种结局也确实让人唏嘘感叹。
后来徐庶人在曹营,但不出一计。作为谋士,其实已经死了。
其实他曾经在母亲去世后代表曹操去劝降刘备,当然他不可能真心劝,这应该是他摆脱曹操的好机会,但他没有留下,认为诸葛亮既在,自己就是多余的了。我从这个细节中,看见了徐庶内心的酸楚,也看出他内在的自卑。
虽然诸葛亮很强大,但你徐庶也不弱啊,如果你心胸开阔些,也可以为某一区域的谋划者,比如当刘备为关羽报仇而讨伐东吴时,诸葛亮守成都,你徐庶可以随军啊,也许就不会让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了。
徐庶后来依庞统计策脱身而退,再无音讯。
当然,也许是因为母亲壮烈自缢的事情给他太大的打击,徐庶厌倦了这种政治纷争,人是自由的,我们不能强求,但徐庶这样的结局,总是让人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对。
以上三位,虽不足以代表所有不得志的谋士,但他们是三个典型,一个是品行不高的狂徒;一个是目空一切的傲士,这二人皆遭屠戮。最让人感慨良多的是徐庶徐元直,空怀满腔智慧,却自隐边疆。如果你也是或者将是一个谋士类型的人(现在称为知识分子),乃至一个成长的人,在着眼于未来的视角下,是否从这三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否从中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