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师插句话#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朋友圈颇有些“鸡飞狗跳”。很多朋友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于是满圈皆是感慨和掩盖不住的担心:孩子能适应新的生活吗?受到欺负怎么办?能跟得上课程进度吗?午托班老师负不负责任?要上什么补习班?……我仿佛能看到家长们一张张焦虑到抓狂的面孔,以及,在那之下,孩子们一张张无语的小脸。
#董老师插话完毕#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未必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小组成员多达7000多名。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小组成员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如今豆瓣已经找不到这个小组了,但“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影响”这样的话题从未停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个月前,咪蒙曾经发起过一次留言征集,评论里密密麻麻满是关于原生家庭伤害的故事,看起来触目惊心。这些子女许多已成年,有的也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那些曾经发生的伤害就像钉进墙体的钉子,虽然时隔多年,错误也许会被谅解,钉子也已经拔出,但是伤害依然在,也势必会影响新的家庭关系。
采访对象:宏力 40岁 11岁女孩的父亲
小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父亲那么容易生气,长大后懂了那叫爱得不知所措。
小的时候看爸爸,心里默念一万遍我肯定不会成为你,长大后接受现实,我和爸爸就是大小号的区别,我很是他。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不科学延续,爷爷吼完爸爸吼,那就没有迭代更新,也就是没有进步,想想都后怕,万一我又造出来一个倔强的我怎么办呢?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书《为何家会伤人》里面讲到,他对中国家庭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上海海事大学女生杨元元在宿舍里用两条毛巾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杨元元死于母亲对她的病态寄生。武老师觉得不可思议,为此发了一篇博客,惊人的回复量让他意识到中国家庭内隐蔽的问题“根本不在他的预料之内”。
如果说《为何家会伤人》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疗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这本《零吼叫养出好孩子》则告诉年轻人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或许上一代带给我们诸多不良影响,希望它们尽可能少传染给我们的下一代。
2017年,1990年生人已近而立,有的已是多个孩子的父母,我身边不少95后也踏进了婚姻殿堂,这些年轻父母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呢?如果说“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是一大缺失,那么可不可以从源头上去减少伤害呢?我们曾经不理解的父母那些行为,确定不会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吗?
“父母面临着一个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我们是孩子生活上最主要的影响力,因而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孩子所做的选择不能全由我们负责,否则就会牺牲掉孩子急切渴求的自主性,不能把孩子训练成负责任的人。”
这就是教养的矛盾——我们塑造孩子,孩子塑造自己——两者都是事实。作者哈尔教授说,他不赞成消极的、坐享其成的教养风格。然而,很多父母不就在贯彻坐享其成的教育吗?他们是子女生命的赋予者,同时也剥夺了子女自由生活的权利。其实,父母越是想要“塑造”孩子,孩子就越难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他将没有空间发现自己的目标。甚至,他的目标只是为了讨好你。
孩子不是机器或宠物,父母即不是操作员也不是主人。当事情牵扯上人类关系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当我们朝着目标努力时,就必须放掉得失之心。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主成长。把孩子训练成自主的人,首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创造一个让他们自己作决定、并且我们不会为此感到焦虑的空间。告诉他们生命的法则,让他们自己决定是接纳,还是对抗,并且自己承担后果。
养儿育女最重要的目标是,创造另一个成人。
采访对象:贝贝 36岁 6岁男孩和 1岁女孩的母亲
这本书其实强调的不是零吼叫,零吼叫只是一个结果。它强调的是尊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尊重,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负担,附属品,责任......
我之前一直抗拒,因为我觉得零吼叫就是一个伪命题。昨晚睡前翻了翻,今天就没停手......我开始反思自己,为啥抗拒零吼叫?因为我缺乏尊重,所以我吝啬和不懂对孩子来说尊重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我做不到…可是看书之后,我又觉得不难。又难过为啥我小时候没有得到这些呢?
当我家大宝又一次把妹妹弄哭的时候,我只是把妹妹抱开,跟她说,哥哥想和你玩,你快快长大和他一起玩。然后转头对哥哥说,你能帮我做点别的事么?比如扔个垃圾?这事儿就过了......因为我觉得他就算是故意想让妹妹哭,也不是不爱她。只是觉得不好配合?或者我没陪他?或者其他原因......我选择尊重他的每一个行为,就算不喜欢,也认为没必要生气了,因为想找点其他的解决方法。
后来,我问他,如果我把你弄哭了,你会不会很讨厌我?
他说会!我说,你希望妹妹讨厌你么?他说,我希望你陪我!我就明白了。
你看,其实并不难。亲子关系也不过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它所秉持的基本原则,和其他的人际关系一样,只是一点点应该有的空间和尊重。身为子女,希望每个人永远都不会有机会遗憾地说:“为人子女,我很抱歉”。而当这些人成了父母,也希望永远不会有这种遗憾,“为人父母,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