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一)

屋内,灯光刺激着午后疲惫的精神,一边昏昏欲睡,一边烦躁不安。窗外,突然飘落的大雪,将思绪带到另一个时空。当周身的声音开始模糊、消失,那个在雪地上肆意奔跑的身影,又将去向何方?或许是终于打破了现实的束缚,或许是欣然躲进了幻想的世界,虽然分辨不清,但我知道,那是我所认可的归处。


生活总是伴随着两种意识,一个驱使我逃离眼前一切,粉碎枷锁自由地飞翔,一个叮嘱我永远记得爱与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就在在密布的矛盾中渐渐前行。

受困于这般纠结,我曾经热衷于阅读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书,企图用一套严密的理论来寄托我的空虚与迷茫。但后来我发现,当生活都化作纸上的说教,自己也就变成了别人笔下随意涂鸦的角色,到那时,就算获得了所谓的答案,也再没有任何意义了。

于是我又回到我所经历的生活,在每一次呼吸间、每一日晴雨中,寻找那片让我心安的土地。


人生十九载,过去与未来,很多时刻需要反思、需要抉择,总要问自己应不应该、值不值得,然后遗憾伴随着激情,走上选定的道路,迎接未知的萧条。可就算经历再多,放不下的仍然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关于应该与值得,前者纯粹浪漫,后者客观充实,却无分对错,难以抉择。有人追逐梦想,有人忧于生存,更有人身陷两者之间,日日煎熬,不知何时才能解脱。

我会设想自己成为一位教师,热爱这份充满理想的职业,可在现实的教育行业中,理想却被视作毒药。作为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教师,或许我可以无视所谓后果,但我依旧无法用任何一个孩子做自己的赌资——因为我无法永远陪在他身边,更无法为他改变周围的世界,那对他来说并不值得,或者至少对他的家人并不值得。更可悲的是,我的理想将亲手断绝我与它接触的途径,这又值得吗?

我们存于世间,也囿于世间,无法割裂理想与现实,更无法真正付诸行动,最后属于我们的,只剩下幻想与冲动。


午后一场大雪,并不会带来什么改变,但它可以创造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对话的机会,一个让幻想与冲动萌发的机会。有多少瞬间,当我们听到一首歌,看过一段文字,遇见一个人,才恍然发现自己已经迷失许久。那一刻,人生的路才真正被照亮,我们便可以短暂接管自己的航舵。

想要不顾一切逃离眼前的生活,挣脱所有弯弯绕绕的关系,再也不听别人的说教、附庸别人的动作,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生命、拥抱世界,哪怕最后孤身漂泊,也一定要留住最自由最热烈的灵魂。又想要搭建自己的生活,在那里,有我认可的规则,有我向往的一切,四季流转、寒暑交替都自己独特的意义,不用担心时光白白流逝……就这样给予自己瞬息的救赎与安慰。


而它们不仅在脑中放映,也时常成为真正的“愚蠢”的尝试。

有时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或犹豫或决然,便起身去追寻。有时并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出发,只是不想在停留于无聊的生活,又或是单纯感慨“我的生命不应该就这样浪费”,像故意和家长做对的叛逆孩子,强迫自己出格。更多的情况是好像受到了“冥冥中的指引”,朝着远方的微弱萤火摸索前进,前不见来路,后不见归途……不管哪样,难得成功,最终又会回到起点,只在心中留下一笔遗憾。

人们总说,时间会抚平一切,可我觉得这并不是件好事,像湖水泛起的涟漪、沙滩留下的足迹,我们难得的心动,欣慰也好悲伤也罢,哪怕只是一场无厘头的想象,才正是生命长河中真正光亮的瞬间——虽然在漫长时光的眼里,它们一文不值。

所以这也称不上愚蠢,对吧?勇敢的、热烈的我们。


还记得B612吗?那个生长着猴面包树和玫瑰的小行星,还有一个小王子……小王子的远行没有目的地,他只知道自己正经历着厌烦日子——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玫瑰喋喋不休的抱怨,和长久的孤独。我想,小王子贡献了一场彻底的出走,他决然抛下一切,孤身一人,勇敢向着旷野呼唤,然后聆听回响。而当他飞过一个又一个小行星,见过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生活,他也会明白哪些是他将取舍的。直到在地球,他遇到了小狐狸,遇到了飞行员,还有未曾发现的自己,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看以及如何去爱。之后,便是属于他的世界。


不过,我们都不是小王子。随着互联网打破隔阂,我们愈发有动力也有能力去窥探日常以外的生活,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在不同领地发声,好似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觉醒意识和反叛精神在年轻人之间传递,获得前所未有的生长土壤,可我们依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从前一样。

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太久了,从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叩问神明,到尼采的宣告,再到大梦一场的我们,人类永远在追求意义的道路上迷茫,但生命之殇也永远不会让我们获得答案。尤其是身处一切都在快速切换的现代社会的我们,不自觉间就成为了他人的投影。可能是源于迷茫的恐惧,也可能是建立于无知的英勇,又或是徒经摧残的不得已而为,我们开始不断强调“破坏”,用以展现生命的力量。


在我落笔这篇文字之前,回想种种情景,最有感触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和她还不是恋人,她读着我带的《幻城》,我看着她推荐的《深海》,于是那天,天空中响起罹天烬用尽两世生命才终于说出的“哥,你要自由地飞翔……”,南河也劈开深海告诉参宿“不想笑你就别笑,想哭你就大声哭出来!”。自那时起,我一直将这种自由与热烈深深刻作为精神指引,牢牢刻在心里。

似乎也正得益于此,我开始快速“成长”。曾经我是世间过客,脚步匆匆心无所挂,后来我学会停步观望,渐渐走进他人的生活,也学会梳妆打扮,在雨天给自己撑起一把伞。我变得开朗,变得潇洒,变得让人钦佩,变得连我自己都无比确信。我知道,我将会自由地飞翔。

可当风浪归于平静,两年后的我再次回望过去,却只看到满目疮痍。


我们不顾一切追求所谓自由,倾尽全力去破坏,又有没有想过在那之后要建立的是什么?一场酣畅淋漓的爆破结束,烟雾渐渐消散,再次归于平静的我们却只觉得无比荒凉。破坏与创造一体双生,如同昼夜交替、阴阳轮转,诞生缤纷万物,而我们的片面信仰,终究只能成就一场盛大的落幕,无法见证新生。

或者正相反,我们早已充满幻想,无比向往崭新的生活,却发现始终不敢迈出那关键的第一步。亲友的期待、自我的鼓励,甚至是素不相识的同类人的微弱感应,在此刻都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墙,只能仰望,无法接近。我们将它神圣化,赋予它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化作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结实地落回每个人的心头。小时候有没有因为长辈的一再强调而徒生紧张,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砸?小孩子能有什么大事,人生又有什么大事——可我们现在也拎不清,赌不起。

两种相反的情形,却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映射,悄然逼着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极端,直到最后的悬崖出现在眼前,无法逃避。

由此再追问一步呢:当我们把挣脱当做夙愿,是否早已是作茧自缚?当我们视守常为敌人,是否也正敌视期望的自己?

更令人心痛的是,我们近乎疯狂的破坏从没有经过分辨,就杀死了爱我们的人,杀死了我们爱的人,也杀死了爱的能力和多年后在风中回望的自己。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早已为时过晚,所有人都在破碎,所有人都在流泪,辛酸、失望、遗憾、悔恨的种种扎根灵魂深处,救赎已经沦为奢求。

……

一切都该是有预兆的:在我们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时候,心中却依旧恐慌,拿不出一个宽慰的理由,圆不好一个美丽的谎言,更得不到那份渴望的心安。可我们选择了无视,只觉得是陈旧的世俗在碍手碍脚,甚至为自己的担忧感到不齿。这不仅源自少年的轻狂和偏激,也同样受困于突然的自我,像小说里走火入魔的邪修,最终沦为不可控之力的附庸。毕竟我们都渴望着成长,也急于证明自己,咬碎了牙吞进肚子里也不能说一句不行。


“你这里的人,”小王子说,“在一座花园里就种着五千朵玫瑰花,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错,我们还和从前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这次,我们更加恐慌。

从古至今,我们受困于教育的限制,小时候听父母的,长大了听别人的,到头来丢了自己,但也不免能隐约察觉到那些被隐藏的真相——正是这种窥探天光似的认知使我们的灵魂走向反叛。我们乐于把这份觉醒意识传递给重要的、值得的人,以至于一种狂热的基因一直潜藏在血脉里,绵绵不绝,传承至今。可是每个人的经历到底不同,天分也不同,千年间有几个王阳明,又有多少浑然的普通人?那些听教来的反叛意识,我们又真的理解它的意思吗?当我们郑重其事地嘱托自己的后代,期望他们能做出改变不要再重蹈覆辙,我们自己也知道,那更多只是自己的独白罢了。

我们所谓的斗争,不过是延续着嘱托,走向层层牢笼,然后用遗憾为自己套上最后一副枷,在一次次激烈斗争中一步步画地为牢,永远沉浸于迷茫与恐惧。

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也忘记了应该为自己找到一个归宿,哪怕只是道路两边仅存一瞬的光影……


其实,我们真的很需要一个答案,一个可以跨越虚空,回答自己的不安的答案。一个人、一句话、一种生活、一缕回忆,无所谓是什么,但却让我们无比心安,愿意为它经历苦难,愿意为它打破常规,愿意为它付出梦的美好。那时,我们所做的一切才真正于自己拥有了意义,这是与破坏相反的需求。


所谓“不破不立”,其实是在已经构建起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挣脱,或者本就以创造为目的,而非在一片茫然中肆意破坏。当我们心无所期,仅基于敌意而摧毁,最终也只会亲手创造出自己所厌恶的垃圾。同样,若我们从来没有那份牵挂,或是不去探寻,那也不可能走出心中的荒芜。

小王子的出走是决然的,也是冲动的,但他并没有迷失在茫茫星河,因为他很快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许他自己也说不出个样子,但他知道途径的每一个小行星上的人和生活都不是所期望的,甚至是那个可以让他永远沉醉在日落中的小小星球,因此他才能在地球找到他需要的答案,发现他的宝藏。不然他早就留在其中某颗小行星上了,或者永远也不会靠岸了。

我们因那些冲动和幻想而享有生命,但若看不到其中意义,再怎样轰轰烈烈,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所以,希望我们都能记得来路,都能寻得归处。


有人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奈何我见过光明。

什么是光明?那些记忆深处来之不易的温存时光,那些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轻盈幻想,还有那对万事万物的悲悯与垂爱……每当我们想起这些,大概都会不自觉地笑吧。而当我们再次审视现实,可能也会因它们而满怀泪水吧。

它们予人希望,也予人痛苦,因为有时希望本就是痛苦本身。


除去那些不顾一切的无差别破坏,我们真的有改变现实的机会吗?家人、朋友,各种关系,不管嘴上说得有多恨,最终我们总能给自己找到理由放过他们。因为那里面还有我们放不下的爱——我们很难去对抗爱。道理向来如此,没有谁能平白无故的享受,因为在意那些爱,所以我们甘愿去承受与之相伴的代价,也因为我们愿意去接近它,所以才肯身披万难小心摘取。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从未长大的孩子,只能由自己来爱护,于是便用我们的身躯挡住万千箭矢,留可爱的她欣赏这场绚丽的流星雨……

对于我们大人来说,身体是永远无法挣脱的束缚,我们受困于现实,也受困于曾经和期望的一切,只能在无人关注的角落偷偷品尝私藏的那一点美好,然后在回味的苦涩中再次唤醒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讲,凡事要辩证地看。我就很讨厌这样,尤其是在寻找我想要的答案的时候。因为它总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折中,不仅提供不了帮助,还要赤裸裸嘲讽我的空洞。

当我去问人工智能关于窥探光明与忍受黑暗的看法时,它这样说:见过光明的人,既不能天真地以为黑暗会自行消失,也不能绝望地屈服于黑暗,而要在“忍受”中积蓄力量在“无法忍受”中寻找突破。回答得很标准,但太过天真,因为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在于它不会成为现实。

我试着去接受这样的回答,就像去接受生活的反复与停滞,试着说服自己一切都是本该如此——事实上我们也只能如此相信和践行。可我终究不舍。


我知道这世界原本荒诞,人生也从没有所谓意义,但我仍不愿仅仅做一个过客,冷眼旁观数十年光阴,而想要亲自尝一尝这酸甜苦辣与风花雪月,哪怕只是红尘一瞬,不枉一世风尘。

所以,走过一程路,不要问什么是不该,什么是遗憾,转身去看窗外的风景,用以报答过往和迎接未来。不要说什么“向前走,别回头”,如果开始和结束都不由我们来决定,那我们便也只能握紧自己仅有的这些经历。再当别人再问起这一切的意义时,或许我们就可以说,都在心中了……

至于苦难与枷锁,总要与我们为伴的,何尝不就是我们本身的一部分,我们拼尽全力去抵抗去打破,但从不否认它本该存在——刻在命运里的,是非对错,都只能是自己的,再要问个为什么,就太矫情了。愿我们都能正视它,挣扎也好,接受也罢,不要忘了我们还活着,哪怕是黑夜,也可以将这场白日梦继续做下去。


微风拂过面颊,身影掠过山海,你我于广袤时空中相遇又分别,哭过的笑过的缠绵的惘然的,这独属于我们的一切感受与幻想,就是这一程生路所有的收获。让我们爱它、珍惜它,直到最终……若我已然心死,再感受不到其中余温,也无需烧灯续昼,希望在你经过我身边的那一刹那,还能从我的茫然坚持中看到一抹相似的留恋,继续着我们曾经拥有的生命。

我不想说替我去爱,我只想告诉你,去看吧,我们还活在爱里。


如果有一天,我们中有谁要先离开了,我希望那不是绝望的落幕,而是走向花海的起点,我们会抱以真诚的祝福和期望,愿你我都能在前路安好。


看啊,小王子越过茫茫星河回家了。

如果有人爱着一朵花,千万颗星星上独一无二的一朵,这足以使他在仰望星空时感到幸福。他会告诉自己,“星空某处,有我的花在那里呢……”

我们都有各自的回家路要走,披荆斩棘的事情不妨交给大家自己吧。而我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告诉你,那朵独属于你的玫瑰一直等在那呢,请你不要忘记它,也要时常陪陪它。


我们很容易就掌握恨,但我想教会你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