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缠绵绵的秋雨已经七八天,时大时小,累了或有短暂的间歇。雨滴不停敲打着窗户发出连续的“滴答”声,象似在诉说着它在干旱的夏天不曾谋面的苦衷。晚风瑟瑟拂面接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在家,第一次守护着我们家的月亮过中秋。这是百岁老母在经历百年风霜折磨,生活丧失自助能力后在家过的中秋。不孝之子,内疚,惭愧,五味杂陈涌上心头。泪随秋雨潸然而下,愧伴晚风油然而生。
在过往的几十年,我们那个很穷的地方,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下无矿藏,庄稼望天收。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我们家,父母老实,实在,自然是更穷。
所以,在那个年代只有过春节时才有点“节”的形式和内容,其他的节日都是个概念,一个词,一句话。因为如何把肚子填饱都是问题,“节”即便来了又有什么用?况且我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全部家人都厮守在这个穷地方,围绕着一个劳动日价值三分钱的生产队过活,本身就是天天团圆,从未分开过。
因此,我们仅有的只剩一双饥饿的眼睛,眼巴巴望着十六才圆的月亮,舌头舔着干的就要裂缝嘴唇,梦想着月亮女神不再“碧海青天夜夜心”,走出月宫,把大爱撒向人间;向往着吴刚捧出桂花美酒,赐予干渴的我们;渴望玉兔下凡,把风调雨顺送给大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阵凉风吹过,大梦方醒。
真正使我们解决温饱,进而走进正常家庭的幸福生活,是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因为土地只赐予勤奋者,奖励实在人。就在老母梦话都会说“不去地里出红薯,光知道看电视”,足见老人家对土地的热爱和与土地的感情。
我虽然没有考到好学校,但起码在那时改变了我的命运。以致于被穷惯了的我,在学校第一顿饭拿着白馒头吃的时候还以为在做梦,用指甲掐了掐脸,感觉疼才知道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有人说“世间大部分的贫穷,都是一种病态,是不良生活、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结果”。这一定是富人的话,是对穷人的一种偏见。说这话的人既没有“穷”的体验,更缺乏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理解。什么是“不良思想”?若不是世事所逼,嫦娥怎会奔月?
那个年代已成历史,但在我的记忆中却难以抹去,给老人身心造成的影响正在凸现。老人一生得到的是百年风霜,奉献的是伟大的母爱。日子好了,却因年事已高而不能享用。这虽是自然规律,但也是岁月的悲剧。如果她知到我们守护在身边肯定会大发雷霆,会像她的梦话一样“我的事情不要你管”。
站在秋雨里,守望着天空,期盼雨过天晴,银光撒满大地;祈盼上天保佑饱经沧桑的老母安康,幸福!
但愿人长久,还须星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