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下午接他放学,他气呼呼地说:奶奶,我要辞官归隐。我表面一乐,你还有官呀,归的哪门子隐?心里警觉起来,这孩子最近总念叨不愉快的事。当时我没在意:小孩子的事没正经。没想到他还真的放在心上了。

  他信口开河:奸臣当道,主子昏庸,我不干这个班长了。

  噢。我这才是自作自受:每天让他坚持读历史,用在这上面了。

  好好讲讲,受什么委屈了?别乱用词,谁是奸臣,谁是皇帝?哪来那么多的比喻。

  这孩子生性善良。有一次我的朋友带着外孙来家玩。比他小一头的那个小子拿着铁簸箕朝他打去,他的胳膊上立马划了个口子,他泪汪汪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事后我问他为啥不还手,他说,怕那个娃受伤住医院。

    凡有人群的地方,就生活在是非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性情各异,脾性不同。有矛盾很正常。当我明白了他真的是因误会而被批评后,怎么疏解他心里的不舒适,一定是站在他的立场才对。

  在充分地表达了我和他立场一致后,我问他:做学生第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学习。

      对头。做为学生,最能证明你的是什么?

    学习成绩。

  这不就对了?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其它都不是主要的。再说,人被误会受委屈是不可避免的。当自己心里不舒服时,多想想圣人的教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白什么意思么?

  知道。别人不了解自己,心里也不恼怒,就是君子。

  是啊。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你虽然小,也要慢慢领会。长大了会有大出息的。

  晚上,做完作业后,他对我大声讲:我决定了,考场上见!

    这孩子,还在较劲呢。

  陪伴孩子成长,文化学习固然重要,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更加重要。怎么对待同学,怎么处理关系,怎么认识自己,怎么对待种种不如意,小时候的教育模式决定着成人后的格局。我希望他是个有原则有担当有学问有素养的君子。而要做到这一点,《论语》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教育原典。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辩是非的判断力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成人世界的种种是会映射到小朋友的生活中的,无关乎年龄。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我庆幸他从小学习《论语》。当初是为了识字,现在则是为了做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