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名师课堂,佩服他们的课堂魅力,不觉又游神了。开始关照对比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刚开始 “停一下,你刚才这个词不对,换一下。”
讲到尾声 “你前面说得很好,后面开始啰嗦!”
学生说到一半,“接着”,说到一半,“最后”
学生讲完后评价,几个学生有歧义 “听老师讲!”
学生起立后, “你们来讲,不过老师提出要求,你要说得简洁,完整,清楚。”
开始半句话 “不要一开始,把一开始去掉!”
结束, “可以吗?掌声送给他!”
半路, “没必要说得那么啰嗦!”
一堂课,静静观察名师课堂,感慨孩子们的才思敏捷!玉贵老师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可是,当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老师在边上经常以这样的语言去协同孩子的学习!这样的语言,可以窥看到我们的老师经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维跟孩子去对接。
这样的对接,意义何在?是可以把课上得更好看?还是会对孩子的思维或者说言语表达起到支架作用?到底哪些时候需要老师及时出手相救?疑惑,疑惑,疑惑!!
等待,贾老师一般,耐心等待,平等恰当地提议,才会把课堂变得安心!!任重道远!!
“向门口走去大家都这样走”吗?
突然听到一个孩子在体会镇定时,找到了这样一个答案“向门口走去”。没有聆听孩子的理由,老师就开始解释,最后强调了两次“想门口走去大家都这样走!”
想到李玉贵老师的《蝙蝠和雷达》,面对孩子的疑惑“科学家”,却发现了意外的知识教学点:出现了那么多科学家,是一个科学家吗?
于是,苏教版的一篇文章就在这个我们所有老师“科学家都不懂?!”的指责下,被玉贵老师挽留,穿越到了课堂!!
回顾自己的课堂,有多少孩子的思考被我自以为是的老师预设的思考所强势扭转!
瞎聊了很多与语文课堂无关的东西。呵呵,真心佩服朱老师的课堂,总有想不到的生长跳跃议题触动孩子们的思维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