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怀念是会让人心生温暖的,抽茅尖就是。
“三月三,抽茅尖。”现在是闰二月,也相当于进入三月了。要是真到了今年的三月三,恐怕茅尖早已长成大穗了。
这样的物候变化,现在已经没有几个孩子知道了。况且,他们肯定不喜欢吃茅尖了,他们甚至不知道还有茅尖这种东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们常说的茅尖中文学名叫茅针。茅针还有很多别名:丝茅草、白茅草、茅草根、茅芽、茅草、毛叶、茅衣、茅叶、茅线......《毛诗品物图考》载,“茅春生芽如针,谓之茅针。”拔下茅针,还需轻轻剥开一层一层嫩绿的苞衣,就象剥玉米。剥下几层嫩绿的外衣,这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根雪亮洁白的茅草蕊,观之雪白如玉,抚之柔软光滑,可爱极了。轻轻的把茅针蕊送到嘴里,缓缓的嚼动,嫩嫩的,滑滑的,甜丝丝的,清香可口极了。
这是春天里的美味,这是我们那个时代天赐的圣物。
茅尖实为茅草初生叶芽后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三月三,抽茅尖”,茅尖是春天的大自然给小伙伴们的馈赠。“三月三,抽茅针;抽一根,扎一根,扎你妈的脚后跟。”这些儿时的童谣,有些虽然显着俗了些,但我们听起来仍然感到无比亲切。
那时候,童年的我随全家下放在随县三里岗尚店火石冲农村,那里是随南的大山深处。莽莽苍苍的森林空旷地带,田野阡陌,到处都有郁郁葱葱的茅草。
盼完了一冬,到了农历三月三,几场春雨一催,茅草就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它们呼朋唤友,田埂上,小溪旁,荒地里,山林边到处都是它们的天下。
茅叶先是长出三五片竹叶一样的披针形叶子,叶子中间就会冒出一个个裹得紧紧的、鼓鼓的苞儿来,绿中带红,最顶端还挑着一面小小的旗儿。它们直直地注视着天空,仿佛在感谢老天的滋润。
茅叶苞儿里面慢慢长出白色的米来,几天后就长成大穗了。浅绿外衣已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青翠,越朝上颜色越深,到针尖部分忽然又长出一片淡紫色的光晕。
从茅草出头那一天起,我们这些小伙伴就无时不在窥探着茅叶的动向,生怕它们长着长着就没了,而错过了人间美味。太早了,茅衣还未长成,吃到嘴里淡淡的,没一点味道;太迟了,茅衣已成穗穗,放到嘴里,怎么也嚼不烂,最后只剩下一团絮。
记得小时候的春日,中午放学,从尚店红军小学回到红岩火石冲家里,一路上,路边都有茅叶,大片大片地长在一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捏住茅尖,往上一拔,茅叶就从茅草的根部脱离,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心里便多了一丝快乐。
抽了茅尖挖茅根。捡一根硬树枝,刨开松软的泥土,就露出了白嫩的茅根,用手捋一捋泥土,把根塞尽嘴里咀嚼,便是丝丝的甜。
这些事,须得有小伙伴们一起做,快乐就会翻倍。
茅草长的是很快的,从茅叶抽芽到变老,老去的茅芽就像迟暮的美人,有股淡淡的苦味了,还有一点青草的涩,难以下咽。
随着茅叶的绿色的外衣一件件退去,一段雪白的嫩茅条呼之欲出,很快,茅尖变成了白色的花絮,小伙伴们收集一小把白穗,做成小刷子小扫把,轻拂对方的脸嬉戏打闹。
茅尖吃过了,田野上还有吃不完的植物,挖鸡腿子、棉枣子,抽刺苔,摘野草莓、栽秧泡、摘樱桃、四月籽、五月籽,还有桑葚......
整个春天的美味都是从抽茅尖开始的。整个儿时回味也都埋藏在这一段柔嫩鲜美的白色茅条里。
岁月倥偬,几十年转眼就过去了,我们每天忙碌着,追赶着都市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越来越老了,蓦然回首,那寻找茅叶的春天,那追寻茅尖的欢乐,早已被我们僻在记忆一隅随风飘散。
茅尖一直都在,我们却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