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牢笼,人生枷锁。
恍惚兮此生,短暂若蜉蝣,人寄寓其间,觉其苦,觉其累,却难以摆脱此中桎梏,只能醉生梦死。或有觉悟者,傲然不甘,终粉身碎骨,烟消云散。
生死无常,五味自觉,七情自尝,悲欣交集。
唐朝诗人柳宗元,综览生平,发现其一生总是在路上,不是在道上奔波,就是在路上徘徊。长此以往,不仅身体遭到摧残,而且精神更是分外劳碌,结果身死异地,分外凄凉。
读其诗,观其文,孤独的倔强之中硬骨棱棱。此种情感之浓烈,思想之甘美,不深品,难有滋味。
《零陵早春》
【唐】柳宗元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诗题《零陵早春》,时间大约写成于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期间。零陵,隋朝时候置为零陵郡,唐代改永州。诗人在此居住,约十年许,甘苦自然深知。
早春二月,万物生长,一切都开始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勃勃。可是,早已被“千万孤独”深入骨髓里的柳宗元,却被思乡梦折磨着,难以安宁。
“问春从此去”,写诗人之问。面对早早来到身边的春天,诗人没有沉浸在那些美好的春光里,反而用带着浓厚神色的疑问,开始询问:如果春天离开此处,将会到哪儿去呢?
简单而直截了当地一个“问”,仿佛劈头风暴卷起,把诗人由衷的迫切感给表露出来。这种情感的产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引人入胜的背后,暗藏着诗人内心的某种焦虑。
如果是平常的吟春诗作,大抵会详细描绘一番眼前春景,心底春色,可是此时此刻的诗人,却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是别有怀抱的。
“几日到秦原”,写诗人之盼。秦原,指长安地区,诗人生活的故里。原来,在诗人明知故问的私底下,其实最终指向的仍是异乡客逃脱不掉的怀念。
此处的“几日到”承接上句的“问”而来,把一个身处异地的外乡人的焦急心态给展现无遗,使人似乎看到了一个人最热烈的情思,即便是在繁花似锦的春季里,再好的景色也掩饰不住热切的思乡之情。
春天自南向北渐进,既是自然气候如此,也相应附带上了诗人的种种期盼。这种寄内情于外在的手段,其实是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不需要故意为之。恰好符合着中国古典哲学上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意义显然明了。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写诗人之热望。眼看着春天渐渐向北而去,自己却只能被限制在他乡异地,如今只能凭借着夜晚的美梦,来寄托自己还乡的急切心情。
诗人自家知道自家事情,所以满腹愁绪无法排遣,只能用一种美丽的愿望来释放自己的感触。他的怀念,他的热情,通过前面两句的集中描写,至此才算是得到真正的点破。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春日梓州登楼》),可以发现此诗与之意思相近。也是,所有的情感在某些方面总是相通的,都是言语上还乡急切,而最终囿于残酷现实,只能寄托在幻梦之中。
诗人身世坎坷,官途崎岖,他的悲哀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实际上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也是属于全体的悲哀,人类自身的怯弱性,是难以抗拒这些强加上身的东西。
在诗词的背后,语言是骨架,更多地需要注意其背后所内涵的意义,其内在性的那些无声之言语,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地方。
诗之真谛,在于言情。人生在世,开天辟地,唯独真情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