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关人生和成长的话题,我们往往会听到人们如下的说法:
大学里一定要做的几件事;
30岁前不去这些地方人生将不够完整;
40岁前成大事者必读的书目
这类观点属于“快点儿”派,
但同时也有一些相反的说法:
人生是一场旅行,要细细品味;
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不要着急,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一步一步来,慢工出细活,厚积方薄发;
这类观点属于“慢慢来”派。
当看到这两类观点时,我们如何区分出在什么状态下快,什么状态下慢呢? 新精英的马华兴在《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里给出了答案。先看下面两个图形:
当看到这两个图形时,你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大部分人看到第一个虚线圆的图形时,想到的是去把它连成一个圆圈;而看到第二个图形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擦掉它。
当我们想去做某一件事时,如果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那就如同第一个虚线圆,就差行动部分把这个圆圈填满。如果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想法,时间一久,就像这一小段的圆弧,不知不觉被大脑擦掉了。
当我们有了一个想法时,第一步不是马上行动去画圆,而是先把圆弧变成一个有点像圆的虚线圆,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短期目标。等到目标和计划清晰之后,你就会像一个背上上了弦的机器娃娃,开始围绕着这个计划运转。在项目管理里,总共只有5个阶段,但在正式采取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启动、计划这2个阶段。也相当于给项目画了一个虚线圆。
在建立清晰目标之后,如果还是担心做不下去。那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要选择正确的逼自己一把。不过这有两个前提:
首先,这件事你有所图,或者完成这件事能带给你更重要的价值。比如由于肥胖身体素质下降,生了几次病,因此你决定减肥,因为减肥能让你获得健康这个重要价值。可是我们很多人的“逼自己”不是自己逼自己,而是别人所逼。比如父母逼着自己读完讨厌的专业,传销组织的上家逼着自己发展亲朋好友。此时,你还会逼自己吗?
其次,目标必须在学习区。在恐慌区的时候,由于难度远超自己能力水平,目标难以实现。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目标是在恐慌区还是学习区,这就需要自己的觉察和反馈了。如果想一周之内跑一万米,先跑个3000米看看自己行不行;如果想登台做一次演讲,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试试;让之前成功做过这件事的人对自己进行评估也是一个好方法。
当上面条件都满足时,那个虚线圈基本就画好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鼓作气,把整个圈画完整。
当我们一鼓作气完成了目标和计划后,我们就该选择慢了。慢可以让我们调整身心状态,获得新的见识,制定下一个目标和机会。
比如抽一段时间出来把以前没有看的书和电影看了;学习有趣的知识,比如学做个菜、学习插花、学习书法等等,这时就需要放下功利的快速完成的想法,而是抱着尝试的心情能做多少做多少;来一次长途旅行,放松自己的心情,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总之,当我们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时,我们需要一鼓作气,快速完成;而当达到目标后休整时,我们则可以慢慢来,让自己的内心沉淀,获得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