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关于仪式感把生存变成了生活内容。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每一天对待孩子教育上总是用嘴在说道理,讲道理,强调理由和理论根据。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孩子,对于我们老师家长和身边的长者长辈提出的想法,意见,道理,都已烂熟于耳。用孩子的话来形容,就是我们身边有唐僧妈妈,有唐僧奶奶,有唐僧爷爷,有唐僧姥姥姥爷。我们的这些唠叨和道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是对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按照我们成人的经验,或者是提供的方式方法去做事情的时候,也会收到一定效果的。事实上,我们有几个孩子,能够根据老师家长提供的这些唠叨,或者是道理去具体的执行呢?践行在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好的理念、思想和思维成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行动,最终成为一种固化行为,践行在具体的事情当中。今天我偶遇到这样一个词,“仪式感”,我突然觉得在我们生活当中为什么不把教育,把培养,把成长当做一种仪式感?例如,我们让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说话,或者是把碗里的东西吃净,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第一,要检查我们的碗筷是否放得端正,第二要检查我们吃菜的时候,筷子应该怎样加菜,做出这种仪式感,让孩子在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仪式。那么卫生习惯,我们也可以当做一种仪式感,物品摆放有序,每一种环境的布置,都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种神圣的劳动成果,要让我们去敬畏它,接下来孩子就不会轻易的去破坏,那么在下一次,她在整理物品的时候,也会一种庄重严肃的心情,去面对这样一件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一种整理物品的习惯,而且把物品摆放得非常错落有序,让人看起来比较美观美观和大方。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建构一种仪式感,每当在学习前,我们都让孩子静静地在桌前静思几分钟,暗暗的告诉自己,对于知识的获取,可以增加自己的能量,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在社会上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形成一种战胜困难的智慧。这样每次都不断的去做,去巩固、去坚持在一定的时间的范围内,可能会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当我们坚持到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这样下来,我们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非常规范的学习模式,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的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他全身心的精力也会投入到学习当中,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不用我们家长去督促,去唠叨,不用去对她的错误指正,孩子就会有自我的觉醒和觉察能力,在过程当中也学会了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成就感。
我们的孩子会慢慢的长大,长大了会参加工作,会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华,那么任何一个岗位,他都有特定的要求,既有知识层面的要求,又有技能层面的要求,同时还会有能力的考查。这些素质的形成,事实上,都是来自于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不断的进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感来培养起来的。这种能力和固化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仪式感,他能够给人体现出一些细节、流程、和严密性,使孩子养成对任何一件事情做起来都能够达到高度的认真和严谨。这种行为习惯用在在工作上,他就是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条件。仪式感每一个人对自我的一种严格的要求,在每个场合里,能够不断的梳理自己的目标,给予人们一种进行持久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坚持下去的内心能量。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比如说女士,如果周六周日休息在家的时候,我们经常不会收拾自己,打扮自己,这种懈怠我们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庭主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目光,我们面容,甚至我们整个面孔都体现着和展示的一种疲惫,无聊,没有价值感,没有成就感的一种状态。所以我才深深体会到,为什么琼瑶在小学写小说前要进行自我的精致装扮,她以一种仪式感来进入到写作的情境当中,让他的小说更美,更能体现人内心追求的精神的这种愉悦和感受。
所以仪式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他完全可以移用到教育来!
2018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