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山从字面上乍一看大家肯定以为是爬山之类的活动,其实不是,而是赶大集的意思,我家在农村,距县城大约40里地,基本上每5天一个集,而山则是每年只有一次,是这一年里最大的集,俗称赶山。
农历的九月中旬,已经是快要立冬的时节了,褪去了秋日的暖阳,换上了初冬的清冷,家家户户的苞米都已经晾晒完毕,马路上又变得宽敞整洁,今年的山正好赶上了周日,想必当天一定是人山人海了。
这天起了一个大早,早上不到6点钟,天还不是很亮,站在院子里就能清楚的听到集市上传来的嘈杂声,为了这一天,小商贩们都比平时起的还要早,他们来了之后要占位置,当然有的位置已经交了钱划分好了,他们从车上往下卸货,立支架,然后一点一点将货物摆放整齐。其实他们的工作和平时一样,只不过这一天会有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这里赶山凑热闹,所以心中便有了仪式感,对这一天便格外的重视。
我们吃完早饭大约七点多钟,本来想去集市上转悠一遭,但是时间尚早,而且集市就在我家门口,所以什么时候去都不晚,去早了,集市上人也不多不热闹,其实对我来说去赶山纯粹是为了去凑热闹,买东西倒是其次的。
我站在院子里环顾四周,看到杏梅树的叶子落了一地,黄绿相间纹理清晰,一阵风吹过,他们便悠然飘落,完成了一生的优雅转身,院子的正中央是柿子树,叶子基本已落净,只在枝桠上零星的飘着几片,可一个一个饱满的柿子却还挂在上面,橙黄的颜色在初冬这样萧瑟的季节里显得格外扎眼好看。
还有爸爸养的兔子,从原来的几只变成现在的几十只,它们安静地在窝里吃着菜叶,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我就这样在院子里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竟一时忘了今天的重要活动,从眼前的美景中抽离出来,耳朵瞬间便充满了市井之声,看看表,呀,已经9点半了,该出门赶山了。
沿着柏油马路向南望去,只见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人们三五成群的悠闲的逛着,有的形单影只脚步匆匆,有的东瞧瞧西望望,走走停停看不够;而最热闹的当属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地一会要这个一会要那个,卖小吃的小商贩最愿意碰到带着孩子的顾客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要什么,做父母的基本上都会满足。不像我们那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前一天晚上软磨硬泡才能从妈妈那里搜刮到一两块钱,买几块糖,几只果丹皮,或者一包瓜子,一袋饮料,就特高兴,特满足,觉得生活好幸福,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由于卖的东西种类很多,所以集市分成了几个区域,有菜市、果市,鱼市、肉市、家禽市、花市、衣服市,鞋市、杂货市等,如果将这些区域全部逛完,需要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赶山的人很多是从四面八方的比较远的村子里来的,都骑着电动车或者三轮摩托车,有经验的就会花上两块钱将车子寄存在专门看车的地方,等什么时候逛完了买完东西了便来取车,而没有经验的或者是为了省下两块钱的直接开着车去逛,结果就是一入集市深似海,一旦开进去了,你就在里面推着车慢慢挤吧,保你寸步难行,等你好不容易从万千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逃离出来,全身的力气也基本上耗去了一半。所以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将车子存在看车处那里,我们村的一对老夫妻快七十岁了,看车子看了好几年了,基本上附近的集他们都去看车,虽然挣得不多,但是对于农村的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满足,尤其是赶上了一年一度的山会,人要比平时多好几倍,所以今天的收入也会比较不错吧。
我是属于逛街没有目的性的那种,一路走走停停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新鲜,小时候吃过棉花糖,觉得好神奇,怎么那么小的一个小糖渣连着一根细木棍转呀转呀就会变得那么大,还五颜六色的,像是被施了什么厉害的魔法。长大以后便没在吃过,这次竟看到了有两个卖棉花糖的,周围站了不少人,大部分是孩子和妈妈,
妈妈,妈妈,我想吃棉花糖。一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女孩扯着妈妈的衣角,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
吃糖不好,妈妈给你买别的好不好?你看那里有什么?妈妈试图转移小女孩的视线。
可小女孩意志坚定,不为所动,两眼直勾勾的盯着棉花糖。
不好,我就想吃棉花糖,粉色的棉花糖。小女孩撅着小嘴,越发的委屈了。
这位妈妈看着自己的女儿,再不给她买,眼泪都快出来了,便答应了。小女孩欢呼雀跃,小手合在胸前,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棉花糖师傅施魔法。一个粉红色的小糖芯转呀转呀,在小小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不知舞了多久,最后递到小女孩手里的是一个大大的粉红色的心。
妈妈,真好看,我不舍得吃,我要拿回家天天看着。小女孩开心的笑着,妈妈摸摸她的头,消失在人群里。
看到他们,想起自己小时候,妈妈也是这么疼爱我的,虽然现在长大了,妈妈年纪也大了,但是想起小时候围着妈妈转的日子还是那么温暖,我没有买棉花糖,因为儿时吃过的味道永远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
除了卖棉花糖的,还有卖糖葫芦的,过去我们小时候吃的糖葫芦品种很单一,就是用山楂做的,而现在什么花样都有,真是大开眼界。有山药豆的、圣女果的、葡萄的、海棠果的、橘子瓣的、草莓的、香蕉的、猕猴桃的等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五颜六色的插在上面,在初冬这样一个落叶纷纷的时节显得格外的靓丽鲜艳,阳光洒在上面的时候,更加的晶莹剔透,光彩动人,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山东这边的糖葫芦和我小时候在东北吃的不一样,我是在东北出生并上完了小学,对那里记忆深刻,那里的糖葫芦上面裹着一层厚厚的糖稀,做糖葫芦的师傅做好以后会使劲在案板上一剁,接触案板的那一面糖稀就会变平,顶上也会长出一大块糖稀,在东北那样天寒地冻的地方,刚才还热乎的糖稀就会瞬间被冻住,于是一个裹着厚厚糖稀的冰糖葫芦就呈现在眼前,张开大口使劲咬上一口,冰冰的酸酸甜甜的感觉会激活你全身的每一根神经,直到吃完整根,嘴里还留有酸酸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有人说,冰糖葫芦的起因是缘于南宋的宋光宗皇帝。那是绍熙年间,赵停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谁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植)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长大以后,很少吃糖葫芦了,一个是因为牙齿过敏,吃这些甜的硬的东西会牙疼,还有就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小吃零食的种类也丰富多了,糖葫芦更像是这诸多食物里的一种点缀,一种儿时的回忆。
就像赶山一样,小时候赶山赶集那真是高兴,就像过年一样,可以跟在妈妈身后去集市上大开眼界,顺便嘴巴甜一点让妈妈给买点好吃的。而现在,和妈妈去赶山,就是想和她多呆一会,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去哪里都可以,平时在外地上班,很久才回家一次,所以每次回家都很珍惜,在家呆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外面吃了无数的山珍海味,也比不上妈妈做的一道家常菜。
和妈妈去衣服市给爸爸买了两条裤子,妈妈就回家了,说回去给我做饭,我则继续漫无目的的逛着,逛衣服市的人也没有以前多了,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到了中午头我们便出来看看衣服,现在网络时代,大家都在网上买了,对实体店摆摊的冲击很大,但是家里的父辈们还是会在集上买,他们觉得网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买了不合适的还要在费事寄过去,不够忙活的,不如在集上看到货真价实的东西,集市上买东西还可以讨价还价,你一嘴我一句的买卖就达成了,也是种乐趣吧。
平时的集不到12点基本就散了,而山则要持续一天,这一整天家门口都是热热闹闹的。下午的时候我就踏上回城的火车了,临走前妈妈给我塞了满满一包的东西,都是我爱吃的,这些在城市再普通不过的食物却是我在陌生的城市温暖的陪伴,满载着浓浓的亲情和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