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赵、燕等国都各自修建有片段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令大将蒙恬统帅大军驱逐匈奴等游牧民族,并把秦、赵、燕等国的故长城连接起来。秦朝之后,汉朝、明朝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葺。现今的长城,主要是指明长城。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朝各代之所以不断修葺长城,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来自塞外游牧民族的侵扰。因为在中国古代史上,来自塞外游牧民族的侵扰,历来是各个王朝最为头痛的大事之一。
那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能否起到抵御游牧民族侵扰的作用?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因为长城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说,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把胡人打得落花流水、跪地求饶。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他的名篇《过秦论》中,也充分肯定了长城的作用,他说,秦始皇派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书·匈奴传》里也说,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卫青、霍去病等出击匈奴,便是以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以上史料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确实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军事作用。
长城对于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与现代世界各国不惜血本建构的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极为相似。这自然很容易联想到美国最近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这件事情上来。
“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研制的机动式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主要针对高空导弹进行拦截,采用卫星、红外、雷达三位一体的综合预警方式,能与TMD、NMD系统相连接,防护区域很大。
据有关资料,"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1800公里到2000公里,能够拦截射程为3500公里的弹道导弹,作战高度40至150公里,远界200公里,后续还将不断提高其对抗突防和拦截更远射程弹道导弹的能力。
不可否认,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必然会给中国带来许多麻烦和威胁。比如它可以削弱中国导弹的战略威慑力;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的导弹防御体系的稳定性,增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等。
不过,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专家、美国前海上作战部长资深顾问波斯托尔教授曾指出,朝鲜所拥有的远程火箭便有可能使美国部署在韩国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THAAD)失去作用,因为朝鲜的这款远程火箭上带有自毁爆炸技术。
大家可以试想,如果一枚导弹在动力飞行结束后启动自爆,分裂为数百个碎片,而所有的碎片又在弹头周围以同样的弹道飞行,制造出了大量假目标,那么一个远处的红外制导拦截弹如何能够区分真假?又如何成功进行拦截?
此外,面对“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威胁,亚太地区受威胁国家还可以通过研发突防能力更强的进攻性导弹,使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失去效能。这也是打破美国"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威胁的一种有效措施。
所以,美国在韩国部署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就如同中国古代修筑的长城一样,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军事作用,但也并非一劳永逸、牢不可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城并未对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起到真正的彻底的防御作用。公元304年,南匈奴单于於夫罗之孙刘渊,率南迁依附于中原的匈奴人造反,自称汉光文帝,拉开了诸游牧民族在中原轮番称帝的序幕。自刘渊始,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将中原变成血海,史称“五胡乱华”。此外,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也没能挡住蒙元、满清入主中原。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等塞外游牧民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结果致使国内民生凋落、民不聊生,最终秦始皇苦心经营的秦帝国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短短的15年,便宣告灭亡。
与此相反的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对塞外民族采取和亲等政策,结果成就了“文景之治”;唐朝李世民时期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复兴文教、尊重边族风俗,对外来民族不卑不亢、雍容大度、"爱之如一",结果成就了“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城不是文攻武吓,不是土石城墙,也不是“萨德”,而是国力与民心。韩国让美国在自己的国土上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自身的和平与安全,反而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引火烧身。
(文/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