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在回想起某件事,我都不禁有些哑言了,真不敢相信这件事是我做的。有点似幻似真,回想起来不真实的感觉,但有的时候某个时刻,当初的感觉如回光返照似得来到了我身边。我可能是不想忘记,又不想轻易地离去,所以我才想认真地回顾下整个过程。
我不禁想到金庸谈到自己的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说性格决定了人物最终的走向。杨过与小龙女16年后谷底下再相见,看起来很离奇,这也是两个人的性格最终决定的。在意外中也是必然的。那张无忌呢?四个姑娘,究竟最爱哪一位呢?他自己也说不清,可能对赵敏用情最深,但别的姑娘也都吸引着他,可爱又有心机的小昭,静若幽兰的芷若,阴毒又脆弱可怜的殷离表妹,哪个姑娘都曾经吸引过张无忌,可张没有对任何一位有压倒一切的爱恋并和其在一起的决心。
和小昭是造化弄人,和芷若没能在一起最大原因是有一个更野蛮、更不顾一切的对手出现—赵敏。殷离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样软趴趴的性格更接近于一个平常人。并不似他父母的儿子。
话说远了,原来在这所有人物行为轨迹的背后最大的行为密码是性格,就像是闯关斗怪兽,性格是人的通关秘籍。弄懂了这一层,我对自己曾经那样偏执的心理因素更加要在意些。用佛洛依德的理论,我这样的行为说不定背后有什么潜藏的性格特质或称之为人格特质合适些?
就像是剥鸡,去毛扒皮,分层缕析,真相浮出水面。
我是不是欲求不满?为什么一个有些亮点的人最后把我弄得我都会嘲笑我自己,我害怕这样的事情会重演,由最开始的迷路到后来的迷失。当然,我知道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意愿”去追求一个虚幻的大泡泡,还是我自己吹出来的,曾经努力维持过的感情泡泡,最终自己不留后路地戳破。
这样的一个吹泡泡扎泡泡的故事,似乎含着一个什么隐喻,只是我一时半会儿还没弄懂。
张爱玲说一个男人心中有一个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一个是我爱的,一个是爱我的。这样的斯芬克斯难题难倒了多少男男女女,怎么选,选谁?爱我的?我爱的?值不值得为我爱的坚持一下,也许他(她)会回心转意,发现我的好?无解的难题,不过好在每个人都最终交出了答卷。
只不过生活总是喜欢给人开这样的玩笑:明知道人有多贪心,还非要把好东西一分为二,硬要你从中做个抉择。
总会选的,总会有怀疑选错的时候,得不到的在睡不着的被窝里散发着寂静难捱的幽光,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才是心中的白月光……
得到了又怎样?红玫瑰蜕变成蚊子血,白玫瑰跌落成白米粒。只有那悬而未决的光阴和永远离别的背影,才激发出内心怎样都不甘心的惆怅,惆怅的别离,从此思量……
执迷的我们,是飞蛾扑火,不死不休,不死心不过瘾,不死心不甘心。这样的执迷,究竟是对是错?
倘若不曾在二十几岁没有为爱而伤,为爱痛彻心扉,为爱清醒,有那么一个人渡你到彼岸。那么,这不叫失去。只是领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能领悟到这一层,想必是经历过些事情,譬如胡斐对袁紫衣,种下情根如何?应作如是观。假如从来不曾相遇,不曾发生呢?是不是这样会更好些?就像是一个鲜美诱人到无比的苹果,你不知道有毒,你觉得你会吃吗?
有多少人在不知道最后的真相的时候已经被这样的苹果、这样的人所吸引。
也许是个无毒的苹果,无害的人,可要是注定不能够在一起呢?没有结局的爱恋如何收场?只是对于你我,对于大多数的人,爱上就是爱上了,哪怕是爱上我们头脑里的那个幻想,哪怕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不知对方的根底,可是还是爱上了呢?
有多少人会面对一个色泽艳丽的苹果会分析这样的颜色是不是过分鲜艳,我有没有这样的运气去享用的呢?它的营养成分有多少多少?估计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分析。喜欢上一个人也不会去想我能配得上这样的人吗?我和她(他)在一起对我有什么样的好处或者坏处呢?能这样想的人,说明也没有喜欢多少。
发生的终究是要发生,只不过先动情的人可能会有些伤。
理性的人伤别人,感性的人内伤。
摸爬滚打久了,误伤过,真希望能发明台机器,能自动地匹配人的三观、性情、背景、前途,哪怕就是古代的算命测字也好,自动筛选,有机匹配。多好!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发出这样的机器和功能,所以还是要用肉身试法。
不过游戏规则也因人而异,因时制宜,随着环境而改变。随机而定,全在人心。
二
是有那么一个人,让人成长、成熟,甚至成为自己的缪斯女神。
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只不过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忘不了贝亚特丽齐了,这个女人他悄悄地爱了一生。金庸这样的人,毕竟也是难以自拔地陷入过单恋。单恋不可怕,也不美。只不过要看承受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
不是每一个单恋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在单恋,他们觉得自己这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
可惜路越走越窄,双行道没有交叉过,最后是一个往左走,一个往右走……
这是一个人的战役,一个人的路程,一个人的煎熬,没有人能够分享,也没有人得知这条道路曾经面临过怎样的崎岖挣扎,怎样地在撕咬着一个人的人心,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焦虑煎熬,希望失望,这真是打翻了五味瓶,这是怎样的酸甜苦辣皆备,滋味的各个层次都是尝到了。
金庸曾这样提到过夏梦: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对夏梦的推崇和垂涎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也是让人可怜可叹了!
夏梦出身于一个文艺之家,父母都是票友,少女时期的夏梦生活在艺术氛围浓重的老上海。她就读玛利诺女中,写一手好字与好文,还热衷戏剧表演,尤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夏梦”这个艺名正是取自莎翁《仲夏夜之梦》。
她17岁进入长城影片公司,由于受到很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人又聪颖灵慧,扮相又极俏丽动人,所以在银幕上极有光彩,一时间风靡无数,成为当时第一流的明星。是长城四公主之首。
金庸为了夏梦进入到影视公司,作为编剧和夏梦有过合作,从此开始苦心追求。
也许是‘恨不相逢未嫁时’,也许是‘天意弄人’,夏梦善良,不愿意伤害夫君,尽管觉得此生是没有偿还金庸深情的机会了,最后她无奈地说:“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两人的情缘就这样伤感而无奈地结束。从此之后,金庸只好把夏梦当作苦心依恋的“梦中情人”。
长城的大公主,我们不曾领略她是怎样的风华绝代,从有限的资料上看到在她最风声鼎盛的时候无出其右。这样的美人,金庸这样的才子,哦,不,那个时候他还不叫金庸,叫查良镛,笔名林欢。就像是所有的爱情故事,当事人是猜的中开头,猜不到结尾。
绚烂无比的烟火,闪亮的片刻光耀足矣,是不是美丽的故事也都有个遗憾的结局。不然不足以动人心魄……
后来金庸办明报,写武侠小说,爱情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效应,金庸描写的情爱范围之广,刻画之深,传达之神,到现在也无人出其右。
三毛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
从此以后,读者看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小龙女、王语嫣都隐隐约约地带有夏梦的气质和影子。可见金庸用情之深,这段爱恋真的是印刻在了骨子里头。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据知情人士透漏,王语嫣、小龙女身上有着夏梦的气质和影子)
后来金庸在《鹿鼎记》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美刀王胡逸之,当时第一美男子,几十年来守护在陈圆圆身边,隐姓埋名地、无欲无求地把陈圆圆供奉成心中的菩萨。阅读到此,我仿佛是看到金庸对自己那段欲求不得的爱的追念,金庸虽然不至于姿态低到如此的地步,但对夏梦也曾是肝脑涂地,求之不得后激发了他在文学上创造的火花。
胡逸之这个人物是金庸再一次的追念,对爱情非理性的思考,这样地、决绝的、超越世间情理的感情,真不是能够拿常理能解释的通。
金庸的第二任妻子朱玫,美丽能干,懂英语,他们于1956年结婚。金庸草创《明报》,备尝艰辛,朱玫与他患难与共,还曾变卖首饰支撑《明报》。1959年他们的大儿子查传侠出生后,正是《明报》草创之际,筚路褴褛,困难重重,朱玫与他患难与共,成为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女记者,经济拮据,两人共享一杯咖啡,夜半渡口留下了他们夫妻的身影,其中艰辛毋庸多言。
后来《明报月刊》初创时期,金庸全力以赴,日夜忙个不停,那时他们家在九龙,已有二男二女,朱玫除了照顾孩子,几乎每天从家中送饭到港岛。后来金庸曾经深情地回忆到这段记忆。那确实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相濡以沫的历史,患难见情深。
古人云‘糟糠之妻’不下堂,两人曾经经历过创业艰辛和抚养子女的重担,曾经共患难,谁料到却难富贵。1969年金庸有了外遇,多年的婚姻就这样解体。家庭突发变故,给朱玫后来的人生带来很大的伤痛和艰辛,金庸也得不到当时好友的谅解。最为伤悲的是19岁的大儿子査传侠的自杀。朱玫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后半生,63岁病逝。金庸至今愧对前妻。
三
经得起风浪,经不起世间的打磨,难以揣度的是人生的意外和人性的鸿沟。
林燕妮在《香江第一才子--查良镛》文中写到朱玫‘也属性刚之人’,也许美感大多是在距离中产生。婚姻最终还是翻船了,爱情之舟转换了方向,别处的风景就似可口小菜,清淡宜人,金庸换了栖息的港湾。不知道说这是爱情的伦理剧还是婚姻的审判场。
爱的人未必得到,得到的人未必不爱,爱的未必走到最后,能走到最后的人也许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人。
这也是人生的荒谬和奇叹之处。
金庸做了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只不过几十年婚姻留下的,对金庸还是朱玟,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结局。
怨否?恨否?不知道朱玟当时是怎样接受这样的局面,接受奉献几十年的家撕裂了,丈夫的心闯进了另一个女人,真是不敢想象。
这也是婚姻含情脉脉的面纱和最后命中心脏的狠。
这需要直面人生的勇气,来看清婚姻中人性的真相。
真让人唏嘘不已,这也是现实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故事。
但一个人倘若这样地倾其所有地爱过一个女人,也曾经这样地被一个女人倾其所有地爱过,像金庸这样,是不是也值了,这条命。留下的内容足够丰富。
金庸晚年不是没有愧疚,只不过都于事无补,心被彻底伤了,被抛弃的感觉,被背叛的感觉,令朱玟彻底地关闭了心扉。
据说她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敢爱敢恨到如此地步,代价未免是太大了……
是不是太相信爱情的人,有一天也会被爱情背叛?
人性经不起诱惑,诱惑又太多……
是不是义无反顾地付出也只是一厢情愿,未必能换来对方对等的真心……
朱玟的故事肯定不是个案,多少个女人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朱玟的前夫是文化名人,一再被评说,被记着。
这就涉及到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爱情是什么?爱情的时效性?婚姻又是什么?
内心太丰富、行为上又特立独行的女人并未怎样羡慕进入婚姻。也许她是对自己、对男人都没有足够的信心,也许有一天她自己还把不定自己面临出轨的诱惑怎么办呢?
但丁的故事听起来要好听些。
一个现实中可望不可即的女神最终升华为理想中女神的故事,理想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是不是要唯美动听,符合女性期待的呢?
所以说,‘情’之一字,最难说透,连金庸和但丁这样杰出的人物也曾陷入无望的泥潭,曾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挣扎和非议,辗转周折,更何况芸芸众生。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除了风与月,人生在世,我们都还痴迷过些什么呢?
(人物经历部分参考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