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敏 2019.10.10
本次课的主题是自立与自助。
这篇心得是我针对课程中感受比较深的几个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回答崔老师提出的部分问题,以及回答我自己延伸出来的几个问题。对于这些观点和问题,我尽量大胆推断与作答,所以说法未免太主观,结论未免太草率,希望崔老师和各位不吝指正。
以下黑体字是崔老师讲课的内容和问题,其余是我的心得。
指望人在一个(较低的)年龄段产生自律是不现实的
之前我还对于孩子的自律抱有幻想,也想多给孩子些主动权。周末或小长假让女儿自己制定计划,决定要做事情的先后顺序。直到最近一个周末,由于我和先生比较忙,女儿的作业和课外的任务都到了周日晚上还没完成,什么都来不及,搞得我大为恼火。我才清楚不能指望孩子的自制力,一定要规定她先把作业和学习做完才能玩。于是十一假期就改变策略,先紧后松,果然大人和孩子都轻松了不少。
嫉妒是看到别人好不舒服的心理。
在情感中独立,我们要有完整独立的价值观。
问题:我们过得好不好谁说了算呢?
答:最终是自己的价值体系(价值观)说了算。
我的问题1:什么叫完整独立的价值观?怎样培养完整独立的价值观?
先把完整独立的价值观这个概念拆开来看。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就是我们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完整,我的理解是对人生多数的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有广度,了解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体系;了解事物的多样性,多角度看待问题,不片面、不偏激。独立,我理解是有自己思考与判断,不依赖外在的评价。有了完整独立的价值观,就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以及跟别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价值。
培养完整独立的价值观,我觉得需要经过闻、思、实践的过程。闻是多读多看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典籍。思是对所读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实践所学的东西,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各种反馈调整自己的想法,再应用、反馈……这样不断地循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就形成了比较经得住考验的价值观。
我的问题2:怎样做到不嫉妒?
我觉得要首先允许自己嫉妒。这个说法可能听起来有点负面。我的想法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做不到不嫉妒,与其自责自己不该嫉妒,不允许这种情绪存在,在这里矛盾、纠结,还不如允许自己暂时还会嫉妒,看到别人好还会不舒服,承认并允许这种感觉存在。看到别人好不舒服,这本身是一种感觉,感觉没有好坏,所以我并不觉得嫉妒是负面的。
其次要觉察到嫉妒,嫉妒的念头一出现时要及时觉察到,而不要顺着一路想下去。同时最好感受一下当嫉妒升起时,身体到底有了什么特别的变化,有什么不对劲。
再次要转念。我们嫉妒的一个心理就是不愿承认对方比自己优秀,因而看到别人好会感觉受到威胁,所以不好受。如果对方是一位名人或者陌生人,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他比我们好。而对于熟悉的人,我们根据从前的经历,可能会觉得我们差不多,或者他还不如我;如果突然看到对方好的地方,对我们的优越感是个威胁,所以就会难受。如果别人的好本身是个事实,不管我们接不接受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那我们为什么要跟一个事实较劲呢?其实我们不需要承认对方比我们优秀,只要承认了对方在某一方面做的不错,心里就会舒服多了,也就会转嫉妒为羡慕了。对于羡慕的人,我们就可以虚心向他请教,或许这就成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或许下次看到熟人开好车我们可以尝试说:“看到你开宾利,我很羡慕,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像崔老师所说的要形成独立完整的价值观,这样就不用总生活在跟别人的比较中,嫉妒就会少了很多。
在中国施加法律、道德(的程度)是根据施加者和被施加者的关系决定的,也可以说人治大于法治。要了解这个规则,不违反这个规则,但不要被这个规则牺牲掉。
听到崔老师说出这段话我还是蛮震惊的。这么年轻的人和这么深刻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课后通过琢磨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三种人:第一种人发现了这个规则,就把它作为处事的真理,沉溺于人情世故,把大量的金钱、精力都花费在这上面,很少去分辨是非对错,也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第二种人处世不深,或者为人闭塞,不太了解这个规则,或者为人清高,不肯迁就世俗;这种人经常违背这个规则,因而经常碰壁,或不得志,或遭人排挤,或比较孤独;我觉得一些才子、科学家属于这种人,比如三国时的杨修。第三种人洞悉人情世故却仍然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处事原则,不会随波逐流,根据情况决定从众还是违众;这种人既可以与人和睦相处,又清醒睿智,往往能教化世人;我觉得一些领导者或伟人属于这种人,比如孔子。
一个人的自立首先就是从不断依赖牛鬼蛇神(牛鬼蛇神是指超自然因素)当中脱离。信仰容易失去对自我的掌控。
课下我也反复推敲了这段话。我的理解是像其他事情一样,信仰也是有两面性的,在这里说的是信仰的副作用。有信仰的话,人容易去依赖一个外在的东西,把希望寄托在牛鬼蛇神上,从而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甚至不愿去努力去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我觉得真正的信仰不应该是这样的。在入世的层面,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尽人事,听天命”,对于该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对于事情的结果和不受自己掌控的事情,托付给一个更高的存在,从而放下无谓的担心、恐惧与期待,达到一种内心的安宁。
问题:请列举两个你被间接控制的信息
答:小到三个月换一个牙刷,大到个人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我都受到间接的控制。正如崔老师所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控制,有时候它是通过一种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来完成”。崔老师还说到“在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中,知识文化的重要性是相对较低的”。我却觉得人恰恰是在知识文化层面最难做到自立的。各种概念、文化充斥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孔不入,想不受到影响真是太难了。针对这点,崔老师也提到“对文字信息敏感的人,往往是最迟被覆盖的人,最先抓住信息的人。要独立形成一种甄别信息的能力”。
问题:你怎样在别人不控制你时自己控制自己?
答:现在我也没有做到完全自控,还在努力的路上。以下是我的方法:
在理上,我们做事总有个目的。最好树立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我们很渴望达成的目标。暂时没有的话,短期的目标也可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目前在做的事有利于我们达成目标,所以做事是出于自我的需要。另外做事要耗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如果不用心做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所以出于对自己负责,不管别人是不是控制我,我都要好好去做。
在事上,我们可以采用21天效应,努力坚持21天自律并做好记录。采用晨思暮省的方式,早晨醒了就在心里想我今天要自律、精进……晚上睡觉前再回顾一下今天是否做到自律了。还可以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按优先级排序,做完打勾,倒逼自己完成计划。
问题:你这辈子最终要建设的自我时什么样子?那个我是让我最舒服的?这取决于哪个评价体系?
答:我这辈子希望能摧毁这个自我,因为有个自我就会有痛苦。现在学习的我是让我最舒服的,这取决于好学员,好学家长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