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变者和不变者是什么?
不变者☞绝对、永恒、唯一、自由、无限……诸如此类。
变者☞流变、变易、无法规定与把握、束缚、有限……诸如此类。
以上是前提,即,不这么认识“变”与“不变”,基本等于无认识,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相对应部分的解读是解读。
“以”不变者而观之☞用绝对的视野思考。
也就是把自我的认识提升到绝对的高度,其实也就是超越时间的高度去反思,那么,万物和那个绝对高度的“我”都谈不上损益。其实,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作为“类”的存在。类,不是感性的存在物,它是概念,也就是在思维中发生的。这个“在思维中发生”,就是在人的更高的认识中才能够发生。
“以不变者而观之”,就是在绝对的,关于类的存在中,个体的我达到了对永恒的理解。这就如同爷爷看到了孙儿结了婚,他内心的畅快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面对世俗的“好事”而畅快;另一个最关键,他是在孙儿身上看到了自己有限生命的无限延续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以类似于“眼见为实”的形式展现在他面前的,此时,他的认识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束缚,达到了对个体生命的超越性的认识。
“物与我皆无尽”,物的无尽,自不必说。我的无尽,是以这种认识达到的,即此刻的美好境与物,因为我的存在,而使得后人在这境物中能继续看到个体的我的存在,领略那个消逝了的个体的“我”的精神。可以说,苏轼在说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时,就已经断定他所将要写的这篇文章,会以携带个体的有限的“我”的精神而得到永恒的生命,与其说是苏轼在就地取材地劝慰对方,使对方又快慰起来,毋宁说这个“又快慰起来”的情景是他写这篇文章的衬托,客的认识境界,是不可能因为几句宽慰的话就能剔出心中之蔽的。
所以,这其实是苏轼自己因为此时此刻的了悟,而使自己快慰起来。这个了悟,就是他认识到了生命有限与无限是能统一的。统一在哪里?统一在他心中正在喷涌不止的文思创作欲上,他知道,文能永恒,就是他生命的永恒,这种永恒的认识境界从何而生?就从眼下与客人的问答中,借助恰到好处的景观而自然而然地生出来的。物☞人☞事☞情,此四者同时被他苏轼的一瞬间对永恒的领悟所统一。
其次,所谓“变者”之流变的意思是,如果以类似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的方式去看待天地,天地也不是永恒的,它们也保持不住自身,因为它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变易之中——地厚薄于此增彼减,天阴阳于非雨即晴,以这个角度看,天和地都在流变而无法保持自身绝对不变,你和我又有什么好忧心的呢?
总体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处,把本来就永恒的天地拉低到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的高度去看天地,就是拿天地的无穷广大与个体的人做比较,得出一个认识: 天地尚有其变,你小小一个生命个体凭什么得永恒呢?进而达到了一种认识高度的豁达境界,即,通过拿天地与“我”比较,达到了对自我认识的超越;“物与我皆无尽也”处,是把个体生命抬高到能与永恒的天地做比较的认识高度,这里出现了一个认识中介,即,只要我能把代表我精神的精神物创造出来,那么,我的个体生命,就会在我留存下来的精神物中获得与天地同等的永恒,进而,此种认识,更瞬间开阔了自己的认识高度,此种认识高度更开阔了自己的情怀,达到了爷爷看到孙儿结婚时的那种快慰,这种快慰是对有限与无限能够被统一的大快乐。
所以,苏轼这篇之所以是名篇,是在“前创作”阶段就已经备好了一切条件了的自然而然,这种对一切条件能自然而然的能力,来自于苏子自身对有限与无限的认识的瞬间领悟,所以,这作品的实际创作反倒不是重要的,它只不过是通过苏子的手轻巧地呈现出来而已。作品的成功的原因,完全在作品本身之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