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接近新年,就会经常听见很多人说,这一年过得真快一眨眼又要过年了。
可事实上真的是时间变快了吗,上学的时候下课休息的那十分钟,好像能干很多事情,去隔壁班找朋友调侃一下,上个卫生间,去小卖铺买个辣条顺便还能吃一会。
上班了以后会发现十分钟不过就是泡个茶,冲个咖啡的时间,瞬间就过去了。
至今都有一幕记忆让我非常深刻,小时候在农村,老爸常年在外,每当母鸡下了蛋,我妈煮给我吃的时候,我都会说留给我爸吃,我妈说留不到那时候,我说那我爸什么时候回来,我妈就会说冬天。
我大脑里就会旋转一个很大的时空,天呢,冬天那得等多久,别说等冬天,夏天都觉得很漫长,捉蜜蜂都能捉很久的。
可是现在,今年夏天的记忆就好像是昨天一般。时间是一样的,究竟为何在我们看来这么快。
边际效应
曾经看到一位网友解释的一段话:
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这时候过一年,到六岁时,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六岁到七岁,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
以此类推,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过多一年,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
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当你成年之后,定量已经足够多,生活及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不像幼时每一刻每一秒对于一个面相世界的新人来说全是吸引点,所以时间在主观感受上完全不一样。
这就有点像边际效应,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就会下降。
通俗的解释是: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童年对人生体验是全情投入,日渐长大,日复一日的生活自然也就觉得很乏味,大脑能提取的新鲜事物也会日渐减少,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时间自然就感觉过得很快,甚至有的时候一天可能就是这一年每一天的全貌。
走出熟悉区
熟悉的东西让我们的生命宽度越走越窄,窄到变成了一天。
想要把时间变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拓宽生命的宽度,走出熟悉去。走出熟悉区并不意味着非要去旅游一场,或者酩酊大醉一场。
其实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或者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内在。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争议很大,就是梅婷和陈建斌主演的《不惑之旅》。
但是我看了几集感触还是很大的,除了关于读书这件事,还有就是改变。
梅婷饰演的简单为了跟相恋八年的男友结婚,辞了稳定的工作来到了北京,谁知男友为了往上爬跟一个富二代结了婚。
她变得一无所有。
大龄剩女,不漂亮,也没有钱,一无所有,可是简单的勇气却让人不得不佩服。
她反而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这一遭变故中,她转换过无数个身份,保姆、家教、护工、翻译、私立学校的老师。
虽然是被动走出熟悉的区域,我想这段记忆对于她来说应该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因为这段经历,她才有去国外生活的勇气吧。
所以想要让时间变慢,只有改变,无论是变动还是主动,需要的都是想要去尝试的勇气。成功不一定是结果,但一定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以学养识,拓宽内在生命宽度
网上有一个问题:
“经常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一个高赞的回答说:
“小说读多了,你会看到人生的跌宕起伏,变得淡定;历史读多了,你会见过前人的见识智慧,变得思辨;科学读多了,你会习得严谨的分析方法,变得理性;哲学读多了,你会感知宏大的人类文明,变得深刻。”
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说书读多了会带给什么财富地位,它会在同样一个处境下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心态。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位老人因为长期在监狱,他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以至于出狱以后就完全没法生活,一年之后就自杀了。
反观主角,原本被冤入狱,可是在你拗不过机制的条件下,就是学会如何过好当下的生活。
他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吸收新的知识。
最后才得以换取自由,他们两个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
曾经我也觉得学习真的很贵,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知识付费的大时代背景下,一堂课动辄就会上千。其实如果细心就会发现,他们这些人都出了书,一本几十元的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困难,苦难的是有人永远不会打开那一页。
当身体没有自由的时候,灵魂必须在路上,否则只会变成一个木头人。
时间不会变,需要变得永远是人自己
不是时间变快了,而是我们走得慢了。得到的东西总是千篇一律,生命就会进入一个停滞期。
想要停留时间,最佳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
自律的人就会发现时间永远不够用,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师级别的人四点起床,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控时间。
我们只有这一生,去做点自己想做的,去开发自己隐藏时间。
祝所有人,前途似海,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