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6月26日,那个头上带着闪电形伤疤的小巫师,被揪着瘦小的胳膊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说有哪一部影视作品,明明知道一切都来自人善意的假想,却还固执地活在“它应该真的存在”的无限憧憬里,对我而言,一定是《哈利波特》。
温故了无数遍,每次都怀着初恋般的期待,丝毫掩饰不住内心孩童般的小兴奋。
小哈利生活的世界,离我们太远;但罗琳编织出来的奇幻童年,又离我们如此之近——那就是我想要的冒险啊。
长辈出于关爱(或是溺爱),总觉得真正可以称之为“童年”的光阴,是遍地鲜花和绿草,是满城气球和风筝。
但我们自己想要的童年,可能不只是整整齐齐的白纸画着干干净净的圆圈和规规矩矩的方块,而是真的只是时隔多年,想起便有故事可感叹,有谈资可呢喃的皱巴巴的涂鸦。
所以啊,哈利波特给了我们一个魔幻的世界,但回过头来想,它的冒险却似乎更贴近我们对于自己“童年”的构想——
谁小时候的内心没有活着一个可以爆发力量,拯救朋友和家人,惩恶扬善的自己。谁小时候不想自己去经历快速成长,一路有朋友的理解,有长者的支持,也有别人无法取代又幸运地被赏识了的天赋。就像我们曾经喜欢过的超人,喜欢过的柯南,喜欢过的变形金刚,喜欢过的美少女,喜欢过的葫芦娃…
全世界的人都在庆祝《哈利波特》的20岁。因为,
全世界的人,都在纪念和感恩他们心里不可取代的该有的那份不完美的完美童年。
Facebook上出现了一个小惊喜,仿佛满足了许多哈利迷的“少年心”—输入“Harry Potter”或是霍格沃茨的任意一所学院名(Ravenclaw, Gryffindor, Hufflepufff, Slytherin),你的屏幕就会闪现“魔法”~
当然,我不会傻到看着一把笤帚就有俯身跃下写字楼的冲动。可想到自己曾满怀希望,如今依然满怀希望察觉那把破笤帚闪现魔法的光点,我依然会执迷不悟地喜欢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这些跃然纸上的字会行走,会消失;想象我码的这页纸被一只白色的猫头鹰叼在嘴里送到你们面前…
至于为什么,不用说,热爱过哈利波特的人,这大概是个公开的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