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读书
所谓书,必须是砍向人类内心冰封大海的一把斧头。
—— 捷克小说家,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年)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
—— 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1945年~)《精神家园》
只要有空闲的时间,
我就会选择读书。
和音乐一样,
书籍亦是我的挚爱。
无论有多忙碌,
多么贫穷,
多么精疲力竭,
没有人能够褫夺我的这两份快乐。
——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49年~)
周国平在其《精神家园》一书中写道:“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书籍向我们打开了一个深广而奇妙的新世界,一个精神世界。正是这个精神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物质世界的吞噬,让我们远离尘嚣、淡泊名利、行止从容、正气浩然;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照亮我们单调、庸俗的日常生活,让其意趣横生、生机盎然,沐浴在超越性和神圣性的光芒之中;正是这个精神世界,让我们的人生丰富而有内涵,不呆板、不僵化、不凝滞;正是这个精神世界,让我们人格完整、人性丰盈、人情温暖;正是这个精神世界,让我们眼光辽远、眼界开阔、眼神犀利;正是这个精神世界,让我们思路清晰、思维活跃、思虑缜密、思想深刻、思绪飞扬、思潮澎湃;正是这个精神世界,让我们心态平和、心神宁静、心境高远、心绪飞扬、心思缜密、心性多情!
书籍是知识的结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书籍是智慧的升华,散发着芬芳的馨香。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没有任何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叔本华)
“书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留给我们的最好的遗产。最古老最经典的书籍最适合占据每一所房子的书架,它们自己一无所求,只为给我们以启迪和激励。”(梭罗)
读书让我们“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林语堂)
读书让我们“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
相反,不读书的人,语言贫乏苍白、思想贫瘠肤浅、认知混乱模糊、精神贫乏干枯、生命浅薄荒芜。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年)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不读书是见不得人的事情。
文学:绮丽的语言,奇妙的思维,玄妙的思想;艺术:无限的精神,蓬勃的生命,自由的灵魂;历史:悲壮的故事,伟大的创举,超越时间的永恒精神;哲学:关注宇宙,关注人类,关注生活,凝结智慧;心理学:认识自己,理解人类;经济学:了解世界运转的原理,洞悉社会发展的趋势,体察人性翻转的边界……
一本好书,一定是文笔流畅优美,文思灵动活泼,文风清雅高远,行文汪洋恣意,想象新奇瑰丽,气象恢弘壮丽,视角新颖独特,内容博古通今,思想玄妙精深;一本好书,总是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智、迪荡我们的思想、孕育我们的精神、滋养我们的生命;一本好书,总能让我们或者心生喜悦、或者心有戚戚、或者拍案惊奇、或者叹为观止;一本好书,总是带给我们生命的惊喜和灵魂的愉悦。
书籍不像各种应时的文章,一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耗时数年以白纸黑字的形式留下的专著,书中的基本论据和逻辑一定要经得起检验和批判,其篇幅和容量足够让我们获得对某一个专题的大体脉络和系统知识。因而,读书的收获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
读书大体有三个境界:第一,在不同的书中,找到相同的思想;第二,在别人的书里找到自己的思想;第三,自己写书。书读多了很自然地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并得出时而相近时而相左的观点(毕竟人性是想通的);然后自己也会开始思考类似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在别人的书里发现跟自己类似的观点;当自己的思考越来越深刻,想表达的观点越来越多,就可以构思成一篇文章,或者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本书。
读书大抵有两个目标,一为求知,一为兴趣。不管是为求知,还是为兴趣,都可以先阅读某一个领域,然后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其他的领域,从而构筑自己全面的认知,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一个灵魂完整的人。
一旦开始阅读一本书,你就会遇到更多的书,因为,每个作者都会写不止一本书,每个主题都会有不止一个人写的书,每本书都会提到更多的书。因此,阅读会自动形成一个不断延伸的链条,自己引领着自己在阅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精神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个月最好能认真读一到两本书,这样,一年下来差不多是20本,不算多也不算少,是对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收获,是一个人读书之后的变化,如果没有任何改变,书也就白读了。每每听到有人狂言一年读几百本书,毋庸置疑这人的脑子肯定坏掉了,除非他读的尽是小人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图书的定价乘以印数以后的数额)规模约为894亿,以55块一本书的定价(2017年数据)计算,大概是16.3亿本,2018年总人口13.95亿,人均购书约1.17本。
全民阅读国家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最近在读什么书?”什么时候成了最高频的日常用语,才可以说一个社会显露了它文明的曙光。否则,不管物质多么丰富,这个社会依旧处于野蛮或者精神荒芜的状态。
吃饭是身体的需要,读书是精神的需求,读书和吃饭其实是一回事。今天的物质世界,到处游荡着精神的饿鬼,不停地啃噬着整个地球,依然饥不可当;今天的物质主义让人类退化到了仅仅是物的层次上,要想重新做人,重新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读书是一个途径。
如果人生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那应该是读书。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高希均(1936年~)说:“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好书绝缘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
严寒酷暑、风雨雪霜、雾霾浓厚、或者疫情肆虐的时候,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一间没有书架的房子算不上是一个家,一段没有阅读的时光配不上叫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