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角落的面孔
文/竹溪云山
历史需要诗酒年华,楼台歌舞,风入罗帏,月照纱窗,也饱受苦风凄雨,衣不蔽体,路有冻骨,悲天悯人。
《诗经》里最早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农耕社会,“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水浒》又加以发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李清照最著名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宣染着慵懒的小资情调。
似乎以偏概全,千金小姐自不必说,古代一般女子也共同小康,多能足不出户,养尊处优了,这只有人们美好的一厢情愿罢了。
古代有一种叫“蚕妇”的女子,就苦不堪言了,
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与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直指为富不仁者。
唐代也有两首著名的同题材,诗人来鹄的《蚕妇》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煞黄金屋里人。
彦谦的《采桑女》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都表达了对蚕妇的无限同情,对黄金屋里的官家、土豪的嘲讽和鞭笞。
这有那“淘金女”,(唐)刘禹锡《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朝阳初开江雾,满江的淘金女伴早已就位。
美人的首饰啊侯王的金印,全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贵妇的华丽饰品,王侯权柄的象征,全在这沙中浪底弱女子们历尽艰辛的劳作。
历史并不陌生,多难并不兴邦,“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段近乎白话的记载,人们记住了一个沉痛的词语:“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再次援引乃为至痛:
“我听了蒋氏的话,心中愈加悲痛。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以前很怀疑这句话,现在我相信田赋税收之毒真比毒蛇还要可怕”。
杜甫的《石壕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更是教科书里熟识的名篇,历史的面孔,美颜只是一种奢望,素面朝天,正是刻骨铭心处。
一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