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跟婆婆已经相处近十年。
记得第一次去婆家吃饭,婆婆准备了很丰盛的菜,就是有些没法下手,猪蹄上还留着很长的毛茬,鸭鸡们身上的毛也直挺挺的立着,像是耀武扬威-哼,看你敢吃。婆婆非常热情,拼命给我扯鸡腿,夹猪蹄。没有办法了,我动手开始拔毛。婆婆看我这动作,用她那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停的说,没事的,毛吃了好的……
结婚后跟公婆同住一个屋檐下,第一天早上起床,发现前一晚换下的衣服全不见了。当时住在乡下自建的小楼,我以为招了贼。赶紧到阳台上看看贼是从哪里进来的,这一看被吓到了。楼下婆婆正在用板刷给我刷裙子。而她旁边地上,还堆着我的蕾丝内内们。啊,怎么办?我赶紧冲下去,红着脸把内内们收起来,假装说我也在洗衣服。婆婆乐乐呵呵的说:“我反正起的早,就帮你们把衣服都洗了!”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婆婆这个词的印象,原本我是打算起来把全家的衣服洗了的,当然,不会是手洗,肯定是用洗衣机。自此以后,我每次换下衣服都小心收到自己房间,或者立即洗了,因为一想到那个画面:婆婆一边洗衣服还一边跟人聊天,而地上还堆着我的内衣们,真是不敢直视。
有了宝宝后,问题来了,婆婆不识字,连奶瓶刻度都不会读,更不用说有时需要分辨各种药品,而且她只会简单的普通话,我们蛮难交流的。打电话的话需要找翻译,面对面到还可以用手比划比划。这到也充分激发了我解决问题的智慧,奶瓶刻度贴上标签,每天出门前把奶粉分格装好,需要喝药也按顿分格放好。总算可以解决问题。
家里多了一个人,婆婆更忙了,最忙的时候就是春天播种和秋天收割的时候。插秧的时候,婆婆把宝宝安置在田边,看她插秧;秋天收割稻谷,婆婆把宝宝放在稻草堆里,随她去玩泥巴。每年到了这俩季节,我下班回家见到的女儿都是带着两个红脸蛋的,这种情况到了女儿上幼儿园后才没在出现。现在想想那时候婆婆没少被我埋怨,我老劝她放弃那些田地,现在想想自己也够自私,居然劝一农民放弃她的田地。
自从我们都搬到上海后,婆婆也跟我们来到城市里。女儿也上了小学,婆婆离开了田地,每天除了忙一日三餐和接送孩子,基本无事可做,而公公也是闲不住的人,不愿意跟我们来城市里,所以婆婆更显的孤单。但是婆婆是开朗的人,呆了不到半年,已经跟小区的婆婆阿姨们混得很熟很熟,有时有快递送到家,还要提前跟婆婆预约让她在家里等着收,否则人家和邻居们每天约着逛超市淘打折菜,或者去公园散步聊天。偶尔我跟她下楼走一圈,基本见到她的人都要跟她打招呼。婆婆这么强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我确实挺佩服。
转眼间,我们居然都已经相处了近十年。其间有苦有乐,有矛盾也有欢笑,当然,最多的还是有爱。很庆幸,在家有宠我的妈妈,嫁人后居然还有个包容我坏脾气的婆婆,我应该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