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停了!孩子怎么办?
最近,家长们都挺急。
“双减”政策一出台,政策落地快的地区,该停的停,该撤的撤了。稍慢的地方,暑假班还在开,秋季班则基本没了宣传的迹象。疫情所致,近段还在开的线下班,都改上网课了。
公司的同事,特别是妈妈们,一提起孩子,个个头疼得不行。往常孩子都在培训班,不觉得有啥不一样;这个暑假窝在家里,大闹天宫的有;白天黑夜守着电视的很多;饭可以不吃,游戏不能停的不在少数。
家长们急了!这培训班停了,娃儿放假可咋办?
我们先捋一捋:“双减”是国家颁布的政策,但都来自于目前的教育现状。“培训课上不起”、“老师老叫家长改作业”,咱们这些家长,可都念叨了好多年!加上现在的资本玩家连几毛钱的小菜都不放过,怎会放过教育这块肥肉?这几年,资本逐利、疯狂扩张、超纲教学、超标教学等等,让教育乱象横生,这才有了“双减”政策的一刀切。
既然,政策是基于现状而制定和出台,现状不会一成不变,所以,政策后续肯定会有调整,但必须具备调整的现实基础。目前来说,我们也只能是等。等也不能干等,怎么办呢?家长作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唯有从自身做起,把教育乱象齐心协力给掰过来,后面才可能会有教育真正的春天。
怎么掰?先掰自己。
当初,老师要咱监督孩子、批改作业,我们都喜欢讲一句:我们小时候,爸妈哪管过作业啊!实际上,我们小时候,跟这会可比不得:
当年是求生存,现代社会是求发展。我们小时候,是求生存的年代。能把饭吃饱了,把衣穿暖了,就算不错了。爸妈脸朝黄土背朝天,天不亮出门,摸黑进屋,哪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现在,基本实现小康,是求发展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的,是该好好培养孩子,让他们将来过得比我们更好。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机遇也有了更高的门槛。我们这一代,多少是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红利的。只要敢闯敢干,哪怕书读得少一点,遍地都有机会,总还是能在城市扎下根。如今这个年代,高速发展,机遇不少,但门槛高了。没点文化,少点真本事,好项目拿不下,好工作做不来,光有力气可干不成事。
当年,父母是省事了,可咱们的亏没少吃!咱们老说以前,可回过头看,这放养的后果,就是见识不足、修养不够、经验欠缺,我们真错过了不少机会,走了太多弯路。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社会,当年的我们,跟城里孩子比,真叫吃亏。幸好碰上改革开放大发展,勤勤恳恳干下来,还能有一份事业,或者是一份好的工作。现如今,让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比比看:吃苦?未必能吃苦;干活?未必能干活;学业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将来怎么跟同龄人竞争?抱着上世纪的老观念,已经教不好现在的娃了。
所以,培训班停了,娃儿得靠咱自己。是时候掰掰自己的老思想、老观念,学会真正关心孩子,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孩子一起成长了!自家孩子,自个儿不操心,能指望别人替你操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省自己的同时,要学会了解孩子。
现在的孩子,似乎都有一个“叛逆期”。实际上,叛逆期,是没有科学依据,极具主观色彩的“欲加之罪”。听话叫乖,不听话叫叛逆,世上根本没这个逻辑!所谓的“叛逆期”,大多用来指孩子成长的青春期阶段。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避免所谓“叛逆期”。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对世界、对环境的自我判断和认知。思想的萌芽需要尊重和肯定。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自我意识的不断提升,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认知不够成熟,甚至很幼稚。但幼稚不代表不存在,不合理。何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敏感、细腻,甚至偏执,是这个阶段孩子性格的特征,从懵懂无知,到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孩子渴望得到认同,希望被认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孩子的青春期,正是真正开始融入社会的实践过程。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不宜说教,在于孩子自身的体验、经历和感受。所以,絮絮叨叨、经验之谈,咱们应当收一收、放一放,学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换位思考,才能理解万岁。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追求。纯真的情感需要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喜好、追求,不一定完美,不一定正确,但必须尊重孩子的向往。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想做什么,是属于极其个人的独特心理、具体需求。如有对错,武断不得,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没有是非,家长千万不能强人所难,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们当年,读书也不见得有多认真;偏偏到孩子这,就不记得自己有多贪玩、多闹腾了。曾经,我们也喜欢林志颖,钟爱小虎队;更沉迷于河里捉鱼,山上撒野。如果你像潘长江一样,不认识蔡徐坤,或者没听过时代少年团,那估计你懂不了娃娃们的小心思,听不了不一样风格的《为你我受冷风吹》。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都是零碎的;不具备全面性、系统性。成长的过程需要理解和耐心。孩子认识世界,是从他接触的每一个点开始,这就决定了孩子的思想和认知,是零散的。成功则需要全面的认识分析、整体的规划发展。所以孩子的成长,与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之间,本身就有规律的内在冲突。
古人形容人的各个阶段,总结得很好:黄口、豆蔻、弱冠、而立、不惑、知命…等等,基本概括了人生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用“不惑”参详“黄口”,用“知命”权衡“豆蔻”,除了居高临下,就剩下可笑。孩子的成长,不能以成人的成熟来审视,更不能拔苗助长。我们需要更多理解,足够的耐心。
所以,培训班停了,家长多的不是任务,而是真正家庭温暖,父(母)子(女)亲情的回归。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相处的机会,交流的时间。我们审视自己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关注、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管是反省自己,还是了解孩子,唯一的目的,都是更好帮助孩子成长。
首先,我们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与孩子有共同的经历,才能感同身受,才有共同语言,也才具备交流的情感基础。我们不能否认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代沟,这是年龄、时代、性别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也是我们必须亲近孩子最核心的原因。家长的因循守旧、先入为主,是父(母)子(女)关系的最大杀手。孩子的不成熟,需要我们在时间、精力、物质等方面,更多的投入和付出。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要求、管制。彼此认同、彼此融洽,才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事半功倍。
其次,在参与中,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发现和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的相处,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一味宠溺。所谓过犹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合理的、自然的相处之道。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声情并茂的谈经验,自我感觉良好,孩子却常常不为所动。如果,家长自觉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寓教于乐,把教育、经验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具体场景中。孩子有成长的共性需求,但并不具备性格、类型的普遍性,我们融入孩子的世界,就是为了了解孩子,然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成长。
再次,好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早形成大局观,整体规划的能力。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分析,个人认为,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处事能力和前途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在于大局观的形成。孩子成长的规律是由点到线,由线及面;是从零散观点到整体观念形成的过程。缺乏大局观,不具备整体规划能力,容易导致孩子学习计划性的不足;不懂得如何查漏补缺,甚至不知道自己漏了什么,缺了什么。目前的教学现状,绝大部分老师就是抓教学重点,所谓重点并没有牵成线,更没有形成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了。实际上,教育教学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有结构、有关联、有规律;家长应该有意识着力于孩子大局观的形成,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更早形成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基本是放养的形式;我们对过去错过的机遇、浪费的机会应该深有体会。仔细分析,这些都是缺乏全局眼光,对新生事物不敏感,对发展趋势不关注所导致,没有是非对错,却甚是可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需要家长,需要引导的原因。
有句俗语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话糙理不糙,大概意思就是什么样的父母,养什么样的孩子。实际上,学校、老师,除了学业的帮助,在性格、习惯方面有一定作用之外,孩子发展怎么样,具备怎样的观念,更多来自于父母。一是血脉亲情,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影响最大;二是孩子的成长,最开始都是依葫芦画瓢,很多行为、方式及心理,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所以,不论是学校的教育也好,培训班的辅导也罢,最终落脚点无非是学业成绩。而成绩背后,是性格、习惯、观念的综合基础,这些,更多取决于我们家长!
如果孩子需要培训班,说明他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和方法都有欠缺,而这些,最终并非培训机构所能解决。培训也好,辅导也罢,仅仅只是学习的一个配套环节。培优补差,只是治“标”;真正的“本”,来自心智、习惯、性格和观念的整体提升。
所以,培训班停了,没什么大不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亲身躬行。多陪陪孩子,多观察孩子,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走在真正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