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熊飞罐
马上过年了,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就是钱啊。那今天就谈谈钱:民国时期,人们用什么钱呢?在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现大洋”“鹰洋”“洋钿”“袁大头”等说法,这些货币都是同一种东西吗?
我们现在还常常在文章中看到,用“孔方兄”代指钱,“孔方兄”指的就是外圆内方的铜钱。从秦始皇制“半两钱”开始,到清光绪年间,这种方孔圆钱一直在中国流通了两千多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民间俗称的“大钱”还会被用来做鸡毛毽儿。方孔圆钱作为货币被中止使用是在1900年,这一年清朝开始铸机制铜元,中间的孔没有了。此时,民间流通的比铜钱更贵的货币,除了银子之外,就是银圆。
银圆俗称“洋钱”,顾名思义,它不是我们中国的货币,而是从外国流入的。中国国内用外国人的钱,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当时确实是这样。这是因为不管这种钱由谁制造,它们所含的银是实实在在的,在银本位的货币体制下,自然可以流通。
北方人管洋钱又叫“大洋”、“现大洋”,南方话叫“洋钿”。它在明万历年间就流入中国了,最初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铸造的。
“鹰洋”是另一种银圆,是19世纪中后期在世界上流通的墨西哥银圆。墨西哥是当时银的重要产地,因为这种银圆币面图案是墨西哥国徽老鹰,所以被称为“鹰洋”。但流入中国,因为“英”、“鹰”同音,所以有时被讹称为“英洋”。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提到了这种货币。
1914年,北洋政府统一货币,开始制造自己的银圆,因为币面图案是袁世凯的头像,所以被民间俗称为“袁大头”。“袁大头”的重量成色都严格按规定制造,所以一上市立即得到认可。袁世凯虽然很快下台,但“袁大头”却持续流通了很长时间。后来国民政府又制造了帆船图案的“船洋”,但“袁大头”仍是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中国正式废除银两是在1933年,当时只允许使用银圆。仅过两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又实行币制改革,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度,采用纸币。“大洋”们逐渐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