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感到难过或后悔;
(4)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能够原谅而不指责别人,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针对以上三条,您在咨询室内会如何提问?一定要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即确保说的是人话!
以上是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订的社会化不足诊断标准五之三条。其它两条:1.至少有一位同龄朋友,且友谊维持至少六个月之久。2.在看不到即时得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咨询室内,针对问题(3),可以这样问孩子父母:玩耍过程中,孩子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是怎么表现的?如果孩子是过错方,又是怎么表现的?如果小朋友是过错方,孩子又是如何表现?或者,孩子做错事时,表现为若无其事还是胆怯害羞脸红?接下来有没有表现的很听话、乖巧、懂事?
问题(4),玩耍中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把他撞倒,孩子反应是接着推搡回去?还是尽管感到委屈还是选择隐忍?还是向大人告状?
问题(5),当小朋友受到老师表扬,孩子表现是与自己无关,根本不关注?还是羡慕?亦或是受到触动暗自用功?
一适龄青年,算得上一表人才,几次相亲都是女方提出分手,而且见面都不超过3次,家人及红娘都不解个中缘由。在青年家吃过几次饭,观察发现,席间青年尽管面容平和也带微笑,可就是没有主动话语,对于问话也是以一二字应答,没有目光接触和交流,习惯性低眉顺眼。真就是社会化不足典型表现,“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到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顺藤摸瓜,青年父亲自述“从小孩子是挨揍长大的”。
前几年,外地朋友家一“学霸”,一路本科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到了一家很不错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无论如何适应不了,遂辞职赋闲在家。回想孩子成长历程,爸爸妈妈性格都要强好胜,夫妻争执吵架中,都以孩子站在自己这边“自豪”,孩子成了证明一方正确的砝码。对于青春青春期叛逆行为,父亲以孩子能够“忤逆她妈”而高兴和自豪,而且将之解读为“有个性”。
显然,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一好遮百丑”的家庭学校环境里长大,“学校成绩尽管优秀,一旦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所学知识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她们一点儿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跟人交流思想以利合作,更谈不上组织才能。”
这俩孩子真是让人心疼又悲哀。
个人如此,对于一个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二十年,姐姐自小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写字,那时信息闭塞,选择专业根本没有条件“爱一行干一行”,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医院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报考“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函授班学习,以园文学梦。记得姐姐正值孕期,挺着个大肚子,风雨无阻每次于当地坐公共汽车到平度城倒车,再去青岛市考试,最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高高兴兴的回单位后,被勒令停职做检查,理由是“不安心本职工作”!现在看来都是笑话不是?分明莫须有嘛!佩服姐姐身上遗传自爷爷、父亲身上的知识分子的骨气!记得她据理力争,“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又是自费,只是自己的爱好,从来也没提什么要求,也没给任何人添麻烦,”哪来的“不安心本职工作!”,据理力争,一直“讲理”讲到“公社”,最后也就不了了之。莫须有是不是?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再回头看,当年的院长是不是“社会化不足”?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不当,问题首先在孩子身上表露出来。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就是已婚妇女和准备作母亲的人事先接受培训和接受心理咨询,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母亲关系有问题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