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动机在杭州知乎专栏里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放弃治疗会成为一种治疗》。这篇文章讲述了,有时人们太过在意自己自身存在的问题,因而产生焦虑,从而使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反倒会成为更大的问题。
作者是一个心理医生(咨询师?),他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个患者十分热衷于往自己身上贴各种负面标签。
类似的问题我也有过,持续了大概十多年,直到去年在心理咨询师月光赋格的帮助下,我才停止了类似的行为。我还记得那时的感觉,轻松了很多,停止自我攻击,像是放下一个重担一样。
不过这篇文章让我有另外的触动,是什么,却说不太出。于是我这几天反复的看这篇文章。希望能找到一些端倪。
关于森田疗法
作者提到了森田疗法创始人的故事,对我没有触动。但是我希望对森田有更多的了解。于是我在知乎中搜索“森田疗法”。其中Bloodz Boi这条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17103/answer/20352614
森田疗法一般的治疗步骤是:
第一阶段:绝对卧床期
第二阶段:轻工作期
第三阶段:重工作期
第四阶段:日常生活训练期
当时我的年龄是16岁,进行之前我对森田没有理解,可以说我是被强迫进入森田的首先描述下环境,一个不大的屋子,周围都是榻榻米(为防止自杀?),没有窗户,没有一切娱乐的工具和任何纸笔,灯是从外面开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
一个平常人如果光是想想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但实施起来却异常痛苦。
第一阶段是卧床,在一周内你要在无外界交流的情况下生活。可以想象一个人进入无限遐想但又无处可藏的感觉,没有掩盖和阻拦,其目的就是放射你的痛苦可以说大多数的人会像发了疯一般度过第一个七天的阶段,那么第二阶段则是轻度工作期,医生给我了笔和纸让我每天可以写一些东西,而此时心情会稍微回归平静一些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大致相近,都是比较良好的阶段,会逐渐让你接受社会和现实,**培养你去“做” 而不是去思考“做不做” **
这种治疗方法令我想起佛教中的苦修 禅七。
培养自己去做,而不是思考做不做
也是我现在想达到的状态。
我现在做事时,总是在想自己为什么不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种情况总是出现在做本身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读书,变会去想还有更需要读的书,这时,就读不下去眼下这本了。
或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回想,为什么不去读书或者做自我分析(做自我分析时有会想,这样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什么用)
在更早的时候,我在大专时读书的时候,还会想当初为什么不努力读书,现在再怎么读书也不会有当初那么好的机会,那么好的前程了,于是便读不动,现在至少不会像那时那样自我攻击了。
我这样算是思考冗余么
“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现;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过度渴望这个词令我在意,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让我觉得会对自己有帮助的话,我往往会选择先不去看,或者说不敢看。——当然,既然没看过,也不好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会有正面影响。而且大多数看过之后也不能说有多大的影响。
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法叫做“矛盾意向法”,放弃对害怕事情的逃避,相反,通过引出让你害怕的事情,来达到消除它的目的。
作者举的例子是,很多学生白天一直在拖延不做工,晚上不得不熬夜来做些弥补,不过这样效率并不高。于是作者建议他们晚上不要工作,而是玩白天拖延的时候玩的事情。
很多来访者会觉得奇怪,这是奖励白天不工作吗?但是当他们真玩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奇怪的内疚感,觉得特别想去工作一会。按我们的约定,他们又“不得不玩”。在这样的语境中,“工作”和“玩”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工作变成了想做的东西,而“玩”变成了一种惩罚。很多人发现,当他们晚上“不得不玩”时,他们白天的效率居然提高了。最有趣的是,当他们白天的效率提高到能够完成他们的目标后,他们晚上也不愿意去“多玩一会”,而愿意继续工作。
这些改变的策略看起来和常识相悖,却很有效。它们打破了改变的悖论,让“改变”不再诱发新的循环。
循环是我所在意的文字,在我看来,我的生活就是不停的寻找改变,在过多的选择中迷惘,尝试时自我攻击,以及忘记和放弃的过程。如此已经很多年了
比如我这篇文章,2014年看到文章后想到要写,中途放弃,再次动笔已经是一年多以后了。
我的循环是找到方法,尝试,迷惘/自我攻击/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耗尽兴趣,然后放弃,应该怎么怎么打破呢?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围绕问题来设计的。更多的时候,当我们提给自己一个“如何改变”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答非但不能引发有效行动,还会带来行为的悖论,那通常是这个问题提得不对。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解决。有时候,只有合适的问题才能带来合适的答案。如果怎么才能让自己不焦虑不是好问题,做什么才能让自己更快乐、更专注、与他人有更深刻的联系,能过更有意义,也许是更好的问题。
同样的,怎么让自己不放弃也不是好问题对么?那么更好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让事情变得更有趣?
不过很多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有趣的。。。
****如何让自己在行动中活得更多想心理满足****?
这或许是一个更具可行性的方法?
这篇文章后面也提到了,心理医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找到生活的意义,我在哪里读过,意义感可以带来心理的满足。
还有正念
正念提供了一种更温和的方法。当控制和改变本身成为问题,正念的要义,在于锻炼人们“觉察”的能力,进而用“觉察”代替控制。无论是焦虑抑郁这样的消极情绪,还是伴随着这些消极情绪的“控制的企图”,都变成了觉察的对象。“觉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包含一种接纳的态度。觉察的动作很自然地把“觉察的你”和“作为觉察对象的你”分开了。所以无论你的想法多么消极,觉察的你总是云淡风轻的。当觉察代替控制时,行为的悖论就解开了。当然“觉察”同样需要练习。
我在几年前练习过100天多一点的正念训练,每天25分钟。正念对于我来说是个相对熟悉的概念,作者说的是在沉浸在消极情绪中的时候保持正念,把“正在抑郁的自己”和“觉察的自己”分开,我应该记得这一点。
先别管这该死的问题了,看看假如没有这个问题的话,你想过怎么样的生活,然后假装没这样的问题,照着活吧。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的问题是想太多做太少,如果没有这个问题的话,我想过的生活自然是少纠结多做事,所以我应该假装自己没有这个问题去做事情。
因此读这篇文章的收获总结如下:
- 在焦躁抑郁的时候保持正念,把“觉察的自己”与“消极的自己”分离开来。
- 假装自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活着。
- 寻找行动的意义感。
- 如果实在逃离不开问题,不妨尝试一头扎进所恐惧的事物中去。解决失眠时这个法子通常是有效的,我试着打开一个语音柔和的有声书,告诉自己要仔细听清每一个字,然后很快就能睡着。
我头一次这样做,其实不能算作都后感了,再次动笔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那篇文章已经忘了大半,而是一边从文章中摘抄东西过来,一边自己做思考。
这应该是算一种积极的方法。很有趣,也让我活得了一些思考的乐趣和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