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家长期望不同...孩子的表现更是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自己“要“读书,有的孩子课堂上专注,有的孩子兴趣广泛,有的孩子善于独立处理问题...和孩子“打成一片“、“深陷其中”的家长要深入地了解孩子,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然而,深入地了解孩子还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只有把自己的孩子“看“清楚了,孩子的教育才可能不是盲目的,否则,花时间、花金钱(包括业余时间课外的补课等),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有心的家长,通过每天的细心观察,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发现孩子的特点。比如:每天问问孩子班级的情况,还可以说出班上几位同学的名字,有没有啥好消息?这类孩子熟悉的人物和话题,以激起孩子的回答兴趣。这样一方面训练孩子的总结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从他的语言里,就能看出课堂上是不是专心听课。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家长总觉得老师最清楚,可定期和老师沟通,这确实没错。但老师的角色是不同的,老师在学校教给学生的是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但分析、引导、激励孩子,更多的是家长。记得当年大女儿的初中班主任吴申刚老师,家长会特别强调:再负责任的老师,面对班级40位同学,分摊到每个人最多3%,而家长,孩子就是全部,100%,所以家长的有效配合,作用是非常大的。
幼儿园乃至小学,是观察孩子的最佳时段,记得小女儿大班的傅老师说:大四班共七个小组,将来第三小组的小朋友学习应该不会差!为什么呢?因为每次动手做玩具,各小组都是一哄而上,做了拆、拆了做,反复多次,只有第三小组,听老师讲完,根据图示,一遍做好!这样的孩子,不光能专注,而且还效率高。“
家长们往往都认为自己对自己的孩子已经很了解,其实,这种了解可能都是“表面了解”,甚至还不如孩子对家长的了解。记得小朋友在读幼儿园时,我有一天下班回家,看到她坐在自己房间的床上,生闷气,我问怎么回事?她气呼呼地回答:“外婆不听话!” ——她已经完全熟悉外婆的套路,没有达到她的预期,要来“管理”外婆了!
深入观察、了解和分析孩子,其目标是提供针对性的方法,这才是关键!看看《论语》记载的故事:
学生冉求问老师孔子说:“闻斯行诸?”就是说我们听到一个道理,就要马上付诸行动吗?孔子说:对,你听到一个道理就赶快去实践,不要拖拖拉拉。子路听到老师对冉求这样回答,也拿这句话去问孔子,结果老师说:否也!要三思而后行。有人就有疑问:您老人家怎么对冉求说闻斯行之,对子路说要三思而后行呢?
孔子说:冉求性格优柔寡断,决定做一件事情老是拖泥带水,所以要鼓励他马上行动。子路好勇过人,很冲动,让他闻斯行之,说做就做,那就糟糕了。
所以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可能已经天天在观察、了解家长了,要不,怎么有家长发现,自己的教导老是不起作用呢?——因为孩子已经把家长看“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