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银行为主体和以资本市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差别
德国是一个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体的典型国家,其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此外,日本、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家也以银行为主。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以银行为主体,A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劣币驱赶良币的性质。
目前只有英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主。
一般而言,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会发展出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由于银行是维稳市场的主体,具有“大而不能倒”的特质,对于中小型的创业企业支持力度有限。但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依托于银行而实现的市场刺激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通常更强调政府对社会资源的主导权。
例如德国,从陴斯麦时期开始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为了实现快速发展,由政府担保授予银行贷款基建项目的权利。后来,德国的银行兼具了投行、保险、信托等一体化功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
而在美国,为了避免银行一家独大局面的出现,美国的法律对限制了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处于弱势的美国银行通常仅具有抵押贷款的功能,而将保险、信托、投资等功能,分离出银行独立建设与发展,这一举措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空间。
由于银行对贷款人的资格审查十分严格,可以说能够从银行成功借贷到资金的,通常是家底厚实或已积累到一定资本的创业者,这便是人称银行是“富人俱乐部”的原因。然而,银行贷款却对草根创业者并不友好。与之相对应的,证券市场则为草根创业者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
建议:有很多独角兽企业在国外上市之后,希望重回A股上市,陈志武教授建议最好不要在国外股市完全私有化退市,而是兼持两者,不要放弃国外证券市场的融资机会。
反思:很多优质公司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在国内上市,但因为A股市场监管严格,因此往往需要借壳上市。严格的监管变相增加了壳的价值,而不是公司本身的价值。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金融资产促进收入增长
从1970年到2012年,各国社会工薪类收入在占各行业经济增加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各国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值也在下降。这意味着财产性收入必然呈现上升趋势,对于仅拥有工薪类收入的中产阶级而言,如果仅通过劳动渠道获取财富,将难以长期维持中产生活水准。
在农业社会时期,拥有土地的人是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资本家,而到工业社会时期,工业设施代替了土地成为了核心资产,在今天,金融资产进一步取代了工业设施成为了人们的核心资产。随着大公司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许多夫妻店、杂货铺等规模较小的公司难以为继,面临兼并与收购的现状,为了保障自己在卖掉手中公司后仍然拥有资产,可以通过购买大公司股票的方式分享公司发展的红利。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资产性收入的增速将远超工薪类收入的增速,成为财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金融市场促进消费平等
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通过将不同收入群体分成十等分组,对比他们在十年后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结果发现,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的分组间收入差距不断增加,而消费差距却在变小。
历史上,因为宗族的存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报团取暖相比与独自生存而言抵抗力显著增强。现代社会由于存在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其他跨期价值交换的工具,也很难再出现有人吃不饱饭、满足不了基本生活需要的问题。因此可以说,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对缩小消费差距贡献了力量。
总结:综上可以发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存在保障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增加了人们应对风险的信心。同时允许每一个人通过投资股票、债券分享市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红利,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市场促进了社会平等,降低了贫富差距,为人们创造了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受益于金融市场的我们,也应当时时不忘为维稳金融市场的公平、有序和透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来源:“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