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先于欲望。当你赋予提示一定意义之后,就会产生渴求。你的大脑会构造一种情绪后感觉来描述你的现状,这意味着渴求只会产生于你发现了机会之后。
- 幸福转瞬即逝,因为我们总是会升腾起新的欲望。
- 卡德.布德里斯所说:“幸福是已得到满足的欲望与酝酿中的欲望之间的空档”。同样,痛苦则是渴望改变现状与改变得以实现那一刻之间的空档。
- 我们追求的是快乐的理念。我们寻求我们脑海中产生的快乐影像。在采取行动时,我们并不知道获得这个影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甚至不确定它是否会令我们满意)。满足感只有在事发之后才会出现。
- 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尾随而来。我们追求的是欲望。快乐来自行动。
- 有了充足的理由,我们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 尼采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这一说法包含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重要事实。如果我们的动机和欲望足够强大(也就说,我们为什么要行动),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也会采取行动。强烈的渴望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即使阻力巨大。
- 好奇心总比头脑灵活好。积极性和好奇心比头脑灵活更重要,因为前者会导致行动。头脑灵活永远不会独自产生结果,因为它不会让你采取行动。
- 促使行为的是欲望,而不是智力。
- 纳瓦尔.拉维康特说:"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是培养对它的渴望"。
- 情绪驱动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决定都是一个情绪上的决定。
- 不管我们采取行动的逻辑原因是什么,我们只会因为情绪而感受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事实上,大脑情感中心受损的人可以列出许多采取行动的理由,但始终不会行动,因为他们缺乏情感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渴望先于回应。先有感觉,然后才有行动。
- 我们的情绪先于理性和逻辑。大脑的主模式是感觉;此模式是思考。我们的第一反应,大脑中快速、下意识的部分。是针对感觉和预期而优化的。我们的次一级反应,大脑中缓慢、有意识的部分,是"思考"的部分。
- 心理学家将此区分为系统1(感觉和快速判断)与系统2(理性分析)。感觉在先(系统1);理性只在随后介入(系统2)。当两者协同一致时,会发挥极佳作用,但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合逻辑、感情用事的后果。
- 我们的反应倾向于跟随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根植于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而不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东西。如果一个话题让某人感到情绪激动,他们很少会对数据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会对明智的决策造成较大的威胁。
- 痛苦推动进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也是所有进步的源泉。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激励着我们采取行动。
- 内心涌动这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满意,但动力十足。没有渴望,我们就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 回报是牺牲的另一面。回应(牺牲能量)总是先于回报(收集资源)。"跑步者的愉悦感"是在运动量超过一定程度后的体验,只有在消耗掉一定能量后,回报才会到来。
- 自我控制很难做到,因为它不令人满意。激励是让你的渴望得到满足的结果。这使得自我控制难以起效,因为抑制我们的欲望通常不会根除它们。抵制诱惑并不能满足你的渴望;它只是忽略了它,打通了让渴望穿过的通道。自我控制要求你释放而不是满足它。
- 如果期望和结果之间的不匹配是积极的(惊喜),那么我们将来重复一种行动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是负面的(失望和沮丧),那么我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做。
- 在行动之前,有一种感觉在激烈你行动,那就是渴望。行动之后,有一种感觉教导你在未来重复这个动作,那就是奖励。
- 快乐和满足给予一种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感觉有动力才会让你行动起来,成就感则促使我们不断重复那种行为。
- 新方式带来了希望,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可以敞开了想象。新策略似乎比旧策略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可以有无限的希望。
《原子习惯》第22章 从四大定律中吸取的教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