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狗十三》的评论,是以家长不对,家长虚伪,孩子在父亲的权威下妥协了,大致的观点主要有:
1、重难轻女。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
2、成人虚伪。买了同品种的狗以假乱真,全家人都拿说新的狗是爱因斯坦;突然冒出来,一个二岁的弟弟;爸爸答应去天文馆作为奖励,第一次去是闭馆时间,第二次因为“提前约好”的饭局而爽约。
3、家庭暴力。李玩在发疯似地寻狗,推倒了爷爷,使得奶奶迷路,她在拿着酒瓶回家的时候,父亲过了李玩,逼她向爷爷说对不起。
在青少年看来,《狗十三》就是被成人践踏的青春和不再叛逆的成长。少年们带着天真与坦诚,却被冷酷的现实粉碎。但对于成人而言,人际复杂,置身其中,总有太多的无奈,久而久之,会变得心口不一,言不由衷,为人父母者,会情不自禁地喊出"人生不易"。所以仅从孩子的角度来评判和怪罪父亲,还是显得有些片面,虽然李玩的父亲没有过多陪伴李玩,没有照顾到李玩的需要,但是谁又来理解这个中年男人呢?从家庭来看他上双亲、下有重组家庭的二个孩子,中间还得照顾现任妻子的感受,还有工作中不得不陪笑的应酬,众多无奈啊!
其实,李玩的爸爸真的还算是不错了,他关心孩子,虽然严厉,但他还是尽可能表达对孩子的爱;李玩疯狂寻狗导致爷爷摔断腿,李玩喝酒、晚归,导致奶奶迷路,他才气急败坏打李玩,但很快就道歉了;李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会跑去学校接她,给她庆祝;但是他穿插在现任妻子、儿子、父母和女儿之间,还有那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应酬。他在各种关系中已经尽力做到平衡,哪怕是无奈,也很努力了。
一、重组家庭的难处。
也许因为是重组家庭的原因,也许是要工作没办法照顾李玩,他不方便带李玩在身边,把女儿寄养在父母那里,自己没有尽到足够的责任,多少是有愧疚的。影片中没有写为什么他与前妻离婚,但是从不随便给弟弟取名来看,也许是重男轻女导致离婚,
在车上,李玩无意播放了《再回首》,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样开始的呀?”这个问其实还隐藏着李玩内心的一个疑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那时相爱吗?爱我吗?”父亲被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彻底愣住,他用手遮住女儿的眼睛,说道“爸爸,其实不是一个好爸爸”,声泪俱下,看的人也满是泪目。这一段剧情把父亲的无奈,大人的辛酸,对社会的妥协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想让女儿看见自己流泪。成长的单行道,没有谁真正好受。
当然此时,李玩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原来父亲也很脆弱,此时,李玩内心也真正理解了父亲,原谅了父亲。因为李玩说,爸爸,要不要我给你点一首歌,《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这说明多多少少理解了父亲的无奈和压力。
二、有二胎不敢告诉。父亲在李玩成绩好了,变得懂事了的情况下,告诉李玩有个弟弟。大多观众会觉得是写父亲的虚伪,但是这是他一个人的决定吗,不是的。因为之前,大人们不知道李玩的内心,不敢给她说有个弟弟,尤其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介绍给她,怕她反弹,怕她闹腾,因为心疼她,所以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他们尽可能地呵护她,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走进她的内心。
三、为了生活而应酬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在职场上更需要别人帮助,父亲哪怕答应了李玩要带她去看天文展,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应酬酒桌上的朋友,为什么?因为这样他才能养家糊口。所以到了酒店,爸爸瞬间换了一副面孔,说到“李玩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多亏了这些叔叔伯伯们帮助”,和在车上的爸爸派若两人,这大概就是成长最真实的无奈了,成长了的大人也不得不妥协。
也许我站在了家长的立场上。但是回想以前小时候大人说的,“你长大就明白了”,当我为人父时,的确明白了以前大人的苦衷,父母为什么希望能够努力学习,为什么要更优秀,他们为什么斤斤计较,算计着收入和支出。人到中年,人生捉襟见肘,却无处诉说,更不能肆意地趴在床上哭,蹲在阳台上嚎。
李玩如果还是那个为了寻找狗,而不顾爷爷的断腿,奶奶的迷路,青春迷茫得一踏糊涂,自私无情,你愿意自己的孩子长成这样吗?
用网上的文字结尾: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左手是爱情,右手是事业。何处何从,累得如同一条狗,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应付着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回家听着老婆念叨着家里鸡毛蒜皮的事,累了点上一根烟,陷入沉思,有时甚至是不敢回家,也不想回家,独自一人坐在车里发呆:今天事业遇到了瓶颈,如何破?回到家里,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
请不要对中国式的教育只有批评,请理解并原谅大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