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岭南 多维成长”的研学活动安排中,有一项活动是走进全国首个5G创新学校和“未来学校”——桂湾学校。我很期待走进这样一所学校。
一、这里不仅仅是学校的模样
当会5种语言的办公室主任带我们踏进校园,给我们耐心详细介绍学校时,9.8亿元筑起的空间便颠覆了对“学校”的所有想象。37141平方米的土地上,95520平方米的建筑像一株舒展的大榕树,教学楼曲线流转,堪比艺术馆的造型里藏着音乐墙与室外乐器,每一个空间都有艺术的气息。它的图书馆有更丰的知识殿堂,书架延伸处,瓷器文化墙静静陈列,海洋馆与天文馆分明是座微型博物馆。转进AI科技馆,航空航天模拟器、机器人工坊、能源汽车实验室,让我仿佛置身科技馆里的奇妙体验,在这里成了日常课程。陶艺转盘、3D打印机、木工刨床在研学空间里待命,400米足球场与50米泳池在运动区呼吸,18个班级的学生,正拥有着6倍于学科数的功能室——这哪里是校园,分明是集科技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体育馆一体的综合体。 当“激发潜能”的理念穿过艺术馆的光影、科技馆的齿轮、体育馆的风,这所未来学校早已超越了教室的边界,成了孕育创新思维与国际视野的土壤。在这里,学习不再被围墙定义,成长自有千万种模样。
二、这里有“以人为本”管理
桂湾的管理,让人觉得“实在”。令人敬佩的梁校长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学校刚成立一年,没喊什么大口号,而是把功夫下在最基础的地方。 开学前的“三轮培训”“三场会议”“三个过关”,看着简单,实则透着对教育的敬畏。老师要练“班主任第一面”,练的是怎么跟孩子第一次见面就拉近距离;练“学科第一课”,是怕第一节课就让孩子觉得学习枯燥;练“第一次家长会”,是怕辜负家长的信任。我特别感动于梁校说“在我这里错100次都行,在家长面前错1次就难补”,这话实在——教育里的信任,碎了就难拼回去。 日常管理里,“复盘”是个关键词。开学第一天复盘,教职工大会复盘,不是为了挑错,是为了把每天的经验攒起来。就像种地的人会记着哪天下了雨、哪块地长了草,桂湾的老师也在一天天的反思里,把教学里的“坑”填上,把好办法留下来。 还有那些透着巧思的管理细节。“一块抹布管班级”的微劳动课程,不是真让孩子只擦桌子,是想让他们明白“劳动能创造美好”。校长带头擦桌子,主任跟着做,孩子们看在眼里,自然就学着干,这种“从上到下一起干”的劲儿,比讲一百遍“要爱劳动”管用。 最让人佩服的是“特色名片法”。佳琪八步法、巧莲日记、雨欣伞规……用师生的名字给好创意命名,不是搞形式,是真把每个人当回事。老师有了干劲,孩子有了动力,连管理都变得有温度了。 集团化办学搞“以新带旧”,更是打破了老规矩。不按“老学校带新学校”的套路走,反倒让桂湾这样的新校去带动其他学校,这背后是对“好教育能复制”的底气——只要抓住“激发潜能”的核心,不管哪所学校,都能长出自己的样子。
三、这里有教育最美的样子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桂湾的宣传视频,心里有点打鼓:在深圳南山区,又是“未来学校”,学费肯定不便宜吧?咱普通人的孩子,怕是只能远远看看。真走进校园才知道,它是公办的,按学区划片,连周边公租房的孩子根据积分都能上,那一刻心里松了口气——原来好学校不是“奢侈品”,有教育最美好的样子。这里“有情怀、有智慧”的领头人,允许犯错、逼着成长,不用在琐碎里耗着,能踏踏实实研究教学;这里的孩子,不用死记硬背“要爱劳动、要守规矩”,而是在擦桌子、定“伞规”里自己悟道理,自己的名字还能变成校园里的“标杆”,这种被重视的感觉,长大了都忘不了。 梁校说“只做了些粗浅实践”,可这些“粗浅”里,藏着最珍贵的东西:对孩子的尊重,对老师的信任,对教育规律的耐心。它没想着一下子“惊艳全国”,只是把“教室美、行为美、品格美”这些小事做扎实,把“价值感带来幸福感”的道理讲明白。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教育吧——不追求完美,只追求真实;不着急快跑,只踏实走好每一步。
梁天建校长,湖南人,为了接待教育行走的伙伴们,假期从老家特意赶回深圳桂湾学校接待,我抓住机会,赶紧和有情怀、有智慧的梁校长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