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洗过澡,喝了杯牛奶,抱着一个苹果到同学的寝室去吃。同学说:“晚上不宜吃水果,吃水果的最好时间是饭前一小时和饭后一小时。”我说:“我向来是想什么时候吃,便什么时候吃。”当然,不是不知道吃水果的最好时间。只是做这样一件事也要刻意的去遵守规则,是我所不想的。
同学又说:“水果最好不要空腹吃。”道理是懂得,只是到了空腹肚子饿的时候,身边只有水果,不吃它吃什么。同学说:“随心所欲。”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我的生活从来都是随心所欲,换句话说就是顺其自然,当然这并不容易。可是同学接着说了句:“要禁欲,”然后做了个菩萨的姿势,说,“和尚便是这么做的。”
我说:“不能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欲望是人的本性,只要“有道”,何必禁呢?况且,我们又不要出家当和尚。就算是和尚,对他们所谓禁欲也是不以为然的。佛理所追求的是“空”,或者说是“无”的境界。“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既然没有,那何来“禁”呢?“禁欲”的前提便是“有欲”,“欲”在心中,便与佛教最高的思想境界相违背了。
有一则伊索寓言,说风和太阳曾经吵过两者谁更强。看到一个旅行者走在路上,他们决定让这个旅行者脱下大衣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风先来,可是风吹得越猛烈,这个旅行者把他的大衣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开始发光。不久,这个旅行者就感受太阳的热,把他的大衣脱了下来。
“禁欲”就像风的做法,触及不了“欲”的本质,有时候只能适得其反。“不如虎穴,焉得虎子。”想战胜欲望,入“无欲”之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体会欲望的本身,认识欲望,究其根本,怎么可以呢?于是,披着欲望的大衣,在太阳底下感受它带来的人世间的苦难,那自然而然的便可以做到卸下了。
当然,我不想当什么和尚,也不想入什么“无欲”之地。但人之欲望,若任其滋长,有的时候,会非常可怕。尤其当一个人满足自身的欲望,是使他人满足不了自身欲望为前提的时候。于是,社会制定规则,让人们在一个有限制的范围内满足自身的欲望。所以,便定义许多事情是违法的,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我说:“不能禁。”不过,我省了后面半句话,“敛欲。”我翻了翻日记,敛欲这个思想大概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提出的。那时候,对宗教感兴趣,于是试着禁欲。结果可想而知,太痛苦了。又了解了佛洛依德对于人的欲望的一些科学解释。看了美国人在九十年代那种生活方式,一个放纵的时代。觉得纵欲那必然带来痛苦的。
不能禁,也不能纵。“中庸斯为美。”那么中庸的“敛欲”显然是最好。用美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欲望,不使其无,也不使其过,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社会的规则。对待欲望,像我们这样的世人,自然是“敛”字上佳。所以所谓随心所欲,便是这种收敛了的“欲”。
所以与其给自己制定规则,不如改变意识。
篇末,说同学那种难得可贵的善意是很宝贵很值得珍惜与善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