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高中写作文的时候,经常引用一句话:
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引用的虽多,但更多的只是期望老师看到我文绉绉的文字能多给点分数,其实并不解其中意。
长大之后,经历了一些人,也约摸着经历了一些事,于是才越来越明白拒绝与我们人生的意义:
不懂得拒绝的人,过不好这一生。
1 为什么要拒绝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被一家理发店坑了。
本来剪个头发只要三十块,谁知他刚一坐下,店员就兴冲冲跑过来推销会员卡。
本来二十分钟能剪完的头,却花了整整一个小时。
前二十分钟剪,后四十分钟听店员推销。
朋友虽然全程黑脸,但最后愣是没走掉。办了个会员卡。
499!
这直接推迟了他篮球鞋的购买计划。
我责怪他:你当时咋就不能直接拒绝呢?或者不搭理他,说声:“谢谢,不需要”直接走不就行了吗
他说:“店员忙活了一个小时,我直接走感觉挺不好意思的,所以就办了,我现在心疼死了”
人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绝不在此,而是你根本不懂得拒绝。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理念都是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却不曾告诉我们如何得体地接受来自于他人对我们施加的善意。
于是只要别人对我们的点滴的好,都会使得我们诚惶诚恐。
不仅如此,我们的价值理念也要求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进而使得“拒绝”二字如鲠在喉,难以倾吐,到最后搞得我们自己精疲力竭。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的拒绝,就能减少90%以上的不必要麻烦,更能减少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根据著名的邓巴定律:
我们的一生,算上学习、旅游、上网各种场景,人这一辈子接触过的人是3000万,能认识的只有3000人,能常年维系的是150人。
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
这150人中你能真正交心的,或者说能称之为朋友的又有多少呢?
最多二三人而已。
你看,如果以上结论是真的话,那么省去90%的烦恼这个说法,还是颇有些保守。
所以,为什么要拒绝?
不是因为冷血、小气,而是为了能让自己在繁忙的琐事中抽出身来,回归生活的本真,同时也让自己的善良因为有了区分而显得更有重量。
越长大,越空虚,是现在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是一个老好人,那么在我们所处的圈子里就会总感觉跟每个人相处的都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又都感觉中间隔了一层。
为什么呢?
因为你不懂拒绝!
不懂得拒绝朋友的人,没有什么真朋友;
不懂得拒绝亲戚的人,也没有什么真亲戚。
2 拒绝是一种权利
我不喜欢读《人间失格》,但我喜欢里面的一句话: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我想,无论是主角叶藏,还是太宰治本人,如果能早一点认清这个现实的话,又怎会落得个自戕的悲惨结局呢?
知乎上有个热门提问 :怎么学会拒绝。
浏览量超过128万人次。
各位答主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进行了地毯式回答。
大约读了几个高赞回答,虽说他们说的也没问题,但总感觉没有力量。
真正戳中我的,是其中的一个评论:
想拒绝,直接拒绝就好了,我不想按照别人的期待来度过自己的人生。
看头像,应该是个女孩。
我点进去她的主页,发现她真的所言即所做,每一篇回答的文字,观点爽辣热烈,快言快语。
我想,在生活中她肯定也是个飒女孩。
正如她所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度过这一生,因为最终为我们生活负最终责任的,是我们自己。
但我们也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不是被我们自己主导的。
小时候被父母,老师,学校主导。长大以后被公司、上级领导主导,就连我们可支配的空闲时间里,也被各种琐事主导。
小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拒绝被管控,长大后我们被生活所压,房贷,车贷,教育,医疗压力使得我们不敢拒绝被管控,所以生活刀刀暴击,精准的切入我们的心脏,斩断我们的肌腱,扯断我们对于生活的期望。
对于这些,我们没有选择。
但是,对于每天的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我们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它。
八小时之内,是生存,八小时之外,才是生活。
这一切的前提,在于你要对无关的干扰因素SAY NO(说不)。
毕淑敏说: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与此相呼应的,法学界则普遍认为:个人的权利是他人行权的边界。
所以当你自己放弃拒绝这项权利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别人权利的边界感消失,导致权利的过度膨胀,直到将你吞噬。
3 拒绝前冷静想想,拒绝后别想太多。
网友Beau Cheng说:
拒绝前冷静想想,拒绝后别想太多。
精妙绝伦!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难以拒绝别人,其实是无法接受一个“不被别人喜爱的自己”——即只有在不断满足对方的要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判断自己被对方接纳的时候,才能获得被对方肯定的满足感。
这会导致我们在下一次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只要不是明显过分,我们便会倾向于满足对方的要求。
使得自己整日忙碌于他人的请求之间,最终我们被生活的琐碎所绑架。
所以对于拒绝这事,还是三毛说得透彻: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后来,根据三毛的这句话。衍生出了一个段子:
与我拒绝他们的快乐比起来,他们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奇葩说辩手陈铭在节目中曾透露自己的父亲硬jue(可以理解为决裂式拒绝)四方的场景。
原来,他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在城里踏实干了几十年,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地位,于是家里的亲戚纷纷来投:
“四叔,帮忙找份工作啊”
“四叔,帮着搞个城市户口啊”
“四叔,你看有没有合适的,帮我介绍个对象啊”
刚开始陈父来者不拒,但渐渐的,事情开始不对起来。
由于工作来的太过于顺利,相亲对象太好找,亲戚们根本不好好干工作,介绍了对象的也不好好处。
反正有四叔在嘛。
工作丢了,再找就是了,对象没了,再介绍就是了。
一连十几年,陈父无怨无悔,但是他逐渐发现,他所尽心尽力帮助过的那些侄儿侄女,竟没多少人念着他的好。
虽然表面上依然很恭敬,但私底下还是那些碎碎念:
“四叔,你看我这个是咋没办成呢”
“四叔,这个工作还是不适合我,能不能帮忙再找一个呢”
搞的陈父疲累不堪。
最后,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又有亲戚来找,借助酒性,陈父大发雷霆,表示要和这些亲戚决裂。
据陈铭回忆,父亲jue了亲戚之后,真的有几年没怎么来往。
但是现在,由于没有了利益纠葛。关系比以前亲多了,而那些侄子侄女,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立住了脚跟。
所以,有时候拒绝不是为了拒绝他人的请求,而是在更高维度上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同时也使得我们自己从琐碎之中抽出身来,以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
在我国古代,家庭是社会上的最小单位,所以那时候社会竞争便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
参与竞争的成果是一个家族来共享的,所以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因为这就是那个社会的规则。
而随着小农经济的瓦解,与之相对应的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崩塌。
故而,家庭的影响力在现今社会也随之削弱。
家庭的影响力弱了,个人的价值便得到彰显。
在现今社会,托关系,走后门早已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不仅要拒绝,更要斩钉截铁,不留一丝情面的拒绝!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最冰冷的姿态告诉他们这个时代的规则,使他们明晰每个人之间自由的边界,进而舍弃对他人具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去探索自己的潜力,以低姿态的起点,去演绎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结语
对于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
干脆利落的拒绝是情商最高的答复:
“对不起,我做不到。”
“对不起,我不想去。”
“对不起,我也很累。”
“对不起,你虽然喜欢我,可我不喜欢你。”
END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记心说 看精排版
里面也是干货满满哦